十九大专题 | 深化改革

高铁:自主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017-10-16 15:08

中国标准动车组“金凤凰”“海豚蓝”正式登陆京广高铁载客运营

  通过努力,牵引变流器的噪音控制在76-78分贝(列车低速启动时车外侧的噪音),而国际竞争对手的这一数据却超过80分贝。“可别小看这几个分贝,它能让旅客在车辆进站时不再忍受那么刺耳的噪音。”冯江华说。而这只是冯江华团队进行创新中一个很小的例子。

  此外,通过自主创新,中国高铁还掌握了网络控制系统技术,此系统是“高铁之脑”,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是高铁列车的另外一个最核心部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涵盖工程建设、高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风险防控六大领域的高铁技术体系。

  截至2016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2.2万公里,动车组累计安全运行里程超过50.5亿公里。每天,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高速铁路上平均开行的动车组多达4200多列,运送旅客450多万人次。

 

  带动产业集群

  中国人的高铁生活,真正开始于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但它却在不到10年间带动了万亿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目前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等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到配件在内的一条完整产业链。”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奚国华说。

  湖南省的株洲,是中国中车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火车而起,因火车而兴。由于轨道交通产业带来的“聚集效应”,株洲形成了以中车株机整车产业为龙头,到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配套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几乎覆盖了行业所有领域,形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本地的配套率达到了70%以上。

  目前,株洲已集聚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3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62家。“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提升未来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辐射带动30多个产业,分享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1900亿欧元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表示。

  毋庸置疑,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带动了钢铁、新材料、基建、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刘友梅看来,高铁对于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严苛要求,带动了下游供应企业的进步。“过去低端、低价、低成本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逐步向高附加值的行业水平发展,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包括整个制造业的进步。”他说。

  而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动车小镇”,高铁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效应”也充分显现。该公司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青岛。在其周围,有100多家配套供应商。在全国,有500多家配套厂商,年拉动产值近千亿元人民币。

  其实,高铁的“辐射效应”远不止于此,高铁还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高铁的建设将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从而使城市群间人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区域联系,带动相互间的经济发展。”铁路科学院开发处处长王澜表示。

  重要的是,高铁产业的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高铁“走出去”更是带动了出海对象国的经济发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