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专题 | 深化改革

从无到有,中国高铁享誉世界

2017-10-16 15:06

  与过去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不同,中国高铁是集世界铁路科技大成的高科技产品,是可以发挥扩散规模效应的大宗公共产品,这一公共产品的扩散效应体现在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和横向发展方面,直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而拉动内需、激活市场。高铁,包括普通铁路作为交通设施建设,更是大大增加了人、物、信息、资金和技术的流动性,沿线城镇和区域将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干线而聚合,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快速铁路的联通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网络,从而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动车组检修师鏖战高温保障动车运行安全

  根据最新版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总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的大交通网络初具雏形,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届时以高铁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将在东亚大陆实现全覆盖。涵盖全球1/4人口的世界东端,将建成一个流动性更强、流通性更顺畅、流量更大的完全一体化的地缘经济区域。中国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浩浩荡荡的发展潮流之中,而这正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顺应历史的趋势,中国高铁将目光投向海外,尤其对部分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大陆腹地充满关怀:工业化先后带来的地区发展的代差,现代化洪流过处形成的匮乏文化区域,都将借助现代轨道交通等互联互通网络变量的引入而创造出更多的发展选项。

  借助高铁为主要载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中国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动因应。中国领导人热衷于担任超级推销员,大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这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中国高铁的长足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走出去”,必然对多极世界的现实生产力有所提升,这是促使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

  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正能量

  中国高铁“走出去”,恪守的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取得互利共赢的利好。具体而言,中国高铁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模式,依托相关融资市场,创新发展符合当地文化认同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在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搭建贴地而飞的大陆桥,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就,分享发展经验,在世界交通网络中大大发挥作用,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接触、沟通和理解。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中强调,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基于丝路精神,中国高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充足的正能量:

  首先是发挥“路”古老而实用的工具价值,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提供物质通道。“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并且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中国高铁的本质属性与设施联通的宗旨高度契合,未来有理由期待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陆上大通道横贯欧亚大陆,将连接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亚欧大陆腹地将一改边缘化的发展面貌,流动性的强化将让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现代世界经济地理的格局也将得以优化。

  其次是紧紧围绕“人本”光辉发扬人文价值,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文明的坐标。

  中国高铁在国内外的大发展中,不仅发挥互联互通的工具价值,而且还将在丝路精神的框架下为“民心相通”创造条件。高铁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速度的加快和地理限制的破除,从而大大更新人们的时空观念,从出行方式的改变开始,扩展到整个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方面,都将产生一系列的改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新高度,不仅生产全球化了,资本也全球化了,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能量的释放必然冲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导致经济全球化。“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

  高铁沿着“一带一路”铺就,将不可避免地促成人和空间的重构,伴随而来的是文明的互动、碰撞甚至是冲突。高铁科技在丝路精神的指导下,可焕发人性的温度,在平等的认同框架共识中,各个主体之间始终秉持平等的对话精神和开放自信的气魄,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超级项目一定可以在共商、共赢、共建、共享的场合中管控分歧,求同存异。

  中国高铁的出海只需要就高铁装备和基建本身切入,但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把握它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自身角色。不言而喻的是,中国高铁完全可以在“走出去”中,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推广新的技术范式,共用相同的科技语言,配套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法则,与各个主体国家深度对话,为“一带一路”建设探索新型沟通渠道。

 

  孙红林 西南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