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共谋发展 | 专稿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2017-05-13 11:06 今日中国

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召开前,一本有关“一带一路”的中国担当的书在北京出版,书的名字是《“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

在这本书中,王义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读者讲了 “一带一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书中,王义桅指出:“国内外对‘一带一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要么把它当作对外援助,要么把它视为对外撒钱。”他说,“一带一路”四个字其实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既是政治的、经济的,也是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一带一路”要解决的是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全球大市场。

王义桅教授承认,“一带一路”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此书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察哈尔学会共同举办的新书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对“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的成果总结为:一是倡议设计基本完成,总体的框架顺利搭建;二是合作协议陆续签署,国际共识不断凝聚;三是项目建设相继启动,早期收获成效初显;四是产能合作进一步扩展,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五是金融平台多元化发展,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六是人文交流广泛开展,民心相通水平不断增强。他说,“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在于很多国家从中看到了机遇,积极参与其中,为当前发展疲软的世界经济找到了推动力。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各界学者和智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出版了很多著作。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计,从去年6月至今出版的以“一带一路”为书名的专题图书有450多种,内容涉及“一带一路”的图书近千种,涵盖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王义桅是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走在前面的学者,他的第一部有关这一话题的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被评为2015年中国好书,除中文简繁体外,还出版了英、阿、德、韩、波兰、越南、柬埔寨、土耳其、印地、乌尔都等十余个文种。从这些书中,读者能找到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以及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本刊记者 卢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