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在行动 | 图说扶贫

爬出贫困泥潭——阿土列尔村的逆袭故事

2017-03-10 13:50 中国扶贫在线

  编者按:3月8日,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总书记最牵挂的“悬崖村”近况如何呢?

  15个中国学生往返校园都要徒手攀爬落差800米的陡峭藤梯!去年5月,这组格外令人揪心的图片让阿土列尔贫困村一夜间闻名全球。

  悬崖村

  这个广受世人关注的山村,实际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它坐落在海拔1400以上的山坳中,有72户人家。这群6至15岁的孩子就在此居住。

 
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攀爬藤梯上下学。(华西都市报)

  这是一道由17段木头和藤条编成梯子,没有任何护栏,却是村子通往外界最近的路。

  对成人来说,上下山攀爬藤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群孩子每两周就得从山脚下的寄宿学校往返一次,仿佛与死神作战一样。很难想象在这样艰难的路况下,若是再加上雨雪天湿滑的路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村民陈古吉说:“村子里的一个村民曾经摔下了悬崖,让大人对在山下读书的孩子更加担心起来。打那以后,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

  30多岁的陈古吉有五个孩子,他说因为太过贫困,阿土勒尔村许多适龄儿童还没有进过学校。

 
长途跋涉后,孩子们正倒地休息。(中国日报)

  干农活没有多少收入,无法贴补每个月的家用,也不够孩子的教育经费。糟糕的是,家长要陪伴孩子上下学,根本无法外出工作获得其它收入。据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介绍,村民只能勉强度日,日均消费不到7元人民币。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我们主要靠卖辣椒、胡桃、土豆等农产品养家糊口。也想靠养些家禽家畜赚点钱,问题是没法运下山。”

  村里没有收入来源,加上道路难行,男人结婚难比登天。因此,村里大约有一大半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逆袭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阿土列尔村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也立志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表示,阿土勒尔村过去建有连接山下的索道,不过开动一次索道需要几百度电,村里人根本用不起,后来索道就被拆除了。

 
阿土列尔村的一个小男孩沿途随手揪一把树叶擦汗。(中国日报)

  如果通路,就要全盘考虑相邻的同样没有通公路的依沃阿觉村和树主村。打通三个村子和外界连接的公路,大约需要6000万。

  昭觉县委办公室秘书吉克劲松表示,易地搬迁主要问题是易地意味着失地,农民搬迁到山下没有多余的土地后生计是一大难题。况且,大多数村民也不愿意搬走。

  综合考量,当地政府承诺将原有的藤梯换成钢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高度一百多米的钢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起来方便又安全。钢梯还节约了路程,来回省下1个多小时。喷了防锈油漆后,寿命可达10至20年。

 
比起藤梯的惊心动魄,这条钢管路走起来要让人踏实安心得多。(华西都市报)

  钢梯,是从去年8月开始启动修建的,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了100万元。钢梯两旁还焊接了扶手。10月底, 钢梯完工投入使用。

  6岁的莫色牛牛说,“现在安全多了。上下山,我再也不害怕了。”

  生态村

  吉克称:“交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现在我们解决了。这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敞开大门。”

  村支书莫色子古在谈及旅游开发时表示,要把“悬崖村”的旅游开发,放在大凉山旅游一个重要的布局中来考虑。

 
藤梯变钢梯,险道成旅游风景,吸引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人民网)

  “我们要打造一个传统的彝族民俗村落,让外地游客顺着栈道、索道上来,感受我们独特的彝族风情。”莫色子古望着村下的大峡谷说道。

  “悬崖村”及周边村落物产丰富,这里还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足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脱贫。

  目前,成都一家旅游集团已和昭觉县政府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提出了“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投资开发项目。项目拟投资3亿元,分两期开发。

 
当地的自然风景,保存很完整。(人民网)

  昭觉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局长金文明介绍,该项目计划将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山地特种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扶贫示范基地。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扶贫干部们和乡亲们共同努力,村里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10元,增速达11%。

  金文明表示,旅游扶贫、生态扶贫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扶贫开发,是帮助当地贫困人群创收的主要动力,也能确保当地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新京报报道,翻译自南南减贫知识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