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George Steinmetz)供职于美国《国家地理》30多年,两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一等奖,为《国家地理》拍照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贡献了四十多个专题摄影报道,两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一等奖。
他的第一本书《非洲的空气》,集结了十年间从动力滑翔伞上所拍摄的非洲大地。从此,他便以航拍摄影而出名。
2016年9月,距离北京直线距离800公里的一片广袤的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库布其吸引乔治•斯坦梅茨到此进行为期8天的拍摄。这位有着15年沙漠航拍经历,几乎飞遍全球极端沙漠的摄影大师,以独特的航拍视角记录下库布其沙漠脱贫后的新风貌,向世人呈现了一个中国打赢沙漠脱贫攻坚战的鲜活样本。
这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是十几万库布其人生存的家园。30年前,这里曾是不毛之地,被称为“死亡之海”,农牧民们饱尝沙漠生活的苦涩艰辛。如今,经过科学治理,这片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经披上了绿装,10万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创造了沙漠地区摆脱贫困的世界奇迹。

《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George Steinmetz)眼中的库布其

30多年前的牧民旧居现已被沙漠绿洲“包围”,成为记录库布其人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1999年,由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修建的第一条库布其穿沙公路建成通车,揭开了大规模防沙治沙的序幕。
如今,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网,让沙漠出行十分便捷。

2010年,内蒙古亿利黄河大桥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内蒙古沿黄经济圈全面连通。

采用“孙子兵法”,以路划区,分而治之,通过穿沙公路把沙漠化整为零,在公路两侧种草植树。

曾经散居在沙漠里的农牧民如今都住进了现代化的“牧民新村”,搞起旅游、牧家乐、当起生态工人等,
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转变为生态富民,年收入几十万元,可谓沙漠里的“金领”。

骆驼曾经是沙漠里的唯一交通工具,如今成为向人们展示生态美景的载体。

独特而美丽的沙漠绿洲风光成为旅游、越野爱好者、体育赛事的新选择。

截止目前,库布其沙漠已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修复1.1万多平方公里。





亿利种质资源库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绿色种子。




生活在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的农牧民,是这场历时20余年治沙扶贫行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摄影/ 乔治•斯坦梅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