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在行动 | 动态

库布其沙漠:走在致富路上的牧民们

2017-03-04 13:02 今日中国

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往往伴随着最极端的贫困。然而,在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人们却看到了一个个奇迹:曾经的“死亡之海”,经过科学治理,1/3已经披上了绿装;大漠通途,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农牧民住进了牧民新村,开起了红红火火的“牧家乐”;孩子们拥有了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圆了上学梦。

孟克达来的修路梦

从死亡之海到万物生长,春季的库布其绿浪与黄沙交织。落日余晖,沙丘弧线上映出的并非凄美的驼影,而是越野车强悍的身影,远处的牧民新村,传来“古如歌”的悠长乐声。

“以前到旗里要穿沙漠、渡黄河,得用一天多时间;现在一脚油门,一个多小时就到!”38岁的牧民孟克达来,驾驶着越野车,飞驰在穿沙公路上。对于这条“生命之路”,这位土生土长的沙漠汉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牧民孟克达来载着游客在沙漠中冲浪

“22年前,沙漠没有路,父亲得了阑尾炎,哥哥陪父亲穿过茫茫大漠,渡过黄河,去巴彦淖尔五原县做手术,一去就是十几天。那时我才十几岁,在家焦急地等待,每天都爬到沙丘上看着远方……我常想,要是能有一条隧道通到外面的世界多好!”每每想起这件事,这位刚强的蒙古汉子都不禁落泪。

虽然大漠有通途是达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1997年,治沙企业家王文彪提出要在沙漠腹地修路时,达来和其他牧民一样,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那时我才17岁,还是个学生,不敢相信沙漠能修路,每天放学后都到现场去看。路修好了很多年,我还觉得是在梦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达来记忆犹新。

交通扶贫甩穷途。自1996年以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自筹资金12.8亿元人民币,修筑了5条沙漠公路,共计343公里。通过修通穿沙公路,不仅为库布其“以路划区、分片治理”沙漠打下了基础,更铸就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忠诚执行”的“穿沙精神”,成为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2006年,为了生态修复,当地政府将散居在沙漠的牧民迁出,由企业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道图牧民新村,孟克达来结束了没水没电的游牧生活,住进了向往的新居。勤劳的他开起了“大漠人家”饭店,并与5户牧民共同买了13辆越野车,搞沙漠旅游,生意非常红火,年收入也从以前的1万元,猛涨到现在的30多万元。“过去的‘沙窝窝’成了现在的‘香饽饽’。现在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沙漠人再也不会过苦日子了!”孟克达来自信地说。

花姐的绿洲梦

花姐、敖特根花、道图嘎查女村长,如名字一般,她那灿烂的笑脸感染着每一个人。过去频发的沙尘暴给花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次出门,花姐都习惯地戴上帽子、口罩,全副武装,即使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

花姐抱着小羊的那一瞬,流露出她柔情的一面

“哪个女人不爱美啊,我最大的梦想是沙漠变绿洲,出门不再满脸沙子,嘎查牧民过上稳定的生活。听说政府和企业要在沙漠里种树时,我不相信,觉得是在和我们开玩笑。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成了!”花姐热情泼辣、干脆利索,每逢种树,开上越野车,如闪电一般奔向沙漠深处,身后扬起一路沙尘。

由于每年春季种树的市场需求大,当地劳动力不足,花姐都要从甘肃等地招聘民工七八十人。在库布其沙漠,像花姐这样开着越野车去种树的沙漠金领不在少数,当地大约有200支民工联队。2009年,花姐带领着她的民工联队,加入了亿利资源集团的绿化队伍,经济收入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收入从过去的每年几千元,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几万元。

“我和我的工友们,都热爱这片土地,支持这项绿化家乡的事业。这些年,我们种的不仅是甘草、树,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感情寄托和希望。为金沙缀绿,让牧民富裕、家乡美丽是我最大的梦想。”花姐说。

老支书的新生活

年近七旬的蒙古族老人陈宁布,曾经是道图嘎查村的老支书。他指着矮旧的土房告诉记者,“这是库布其沙漠变迁的见证,要保留。”曾经,沙漠将这个小村庄层层围住,离家门最近的那堆沙子,眼看着要比房子高,村里有十多户人家陆续搬迁,陈宁布搬家的念头也一天比一天强烈。

正当陈宁布一筹莫展时,治沙企业进驻沙漠搞绿化,树长沙降,家门前的大沙丘逐年降低。起初,当地牧民并不理解,担心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会吃亏。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陈宁布深知要让牧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局面,必须从思想上转变。

在牧民门前种一棵树,立一根电线杆都要做思想工作。“荒沙地在我们手里一文不值,而经过企业的科学修复,就变得有价值了。树种到你家,路修到你家,受益的还是牧民自己。”在老支书的劝说下,牧民们对政府和企业的产业治沙扶贫,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现在牧民们都说,多亏了像亿利资源这样的企业实行产业治沙,我们的日子过得才越来越有奔头,孩子们才有学上。我们希望造福百姓的企业能长久地在这片沙漠里发展下去。”陈宁布告诉记者。

2013年,陈宁布老人把荒废沙地租给企业,一家七口人,每人9万5千元,荒沙地一次性换来60多万元,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启了新的生活。

沙漠里的明天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沙漠里的明天,需要沙漠里的孩子去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过去,库布其沙漠的孩子十几岁了还没有学上。如今,当地企业投资1.1亿元人民币,建起了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沙漠学校——亿利东方学校,在校师生规模1300多人,3000多名沙区孩子受到了良好教育,100多人迈进了大学校门,成为家乡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沙漠的忧惧与眷恋,伴随着库布其每个孩子的成长;对于生命的意义,沙漠里的孩子理解尤为深刻。“每当春天来的时候,我无比快乐,因为我看到了新的生命。被绿色包围着的感觉,就像被妈妈拥抱着,无比温暖,我希望妈妈变成一朵花,或者一棵树,在沙漠的每一处,都能感受到她温暖的怀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高洋,幼年丧母,尽管遭遇家庭的变故,但是坚强的高洋仍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她对自己能够在这所沙漠学校学习感到非常满足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