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念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就国内来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仍然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2000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始终坚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004年3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随后,中国共产党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以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涉及全党7000多万名党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2008 年,地震后的都江堰街区

 
2011 年,重建后的都江堰街区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失调,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严峻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前中国的重大主题,回答了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应当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基本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包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统筹兼顾

这涉及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的问题,涵盖了六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2007年11月,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随后,从2008年9月到2010年3月,中共中央在全党陆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 2011年公布的、谋划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科学发展的理念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

从成立之初的马列主义,到后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 9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指导理念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而努力奋斗。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