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 2011-06-30 13:31
从建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现在的逾8000万人,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秘密组织,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政党。从战争年代救亡图存,到建国后执政兴国,90年来,几代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理想交汇对接,在一个共同的信仰选择之下前赴后继。
战争年代的共产党员:浴血戮力 救亡图存
90年前,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党代表们,谁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议是一项开天辟地大事业的开端。在风雨如晦的时代,50多位知识分子,选出13位代表,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一个新的革命火种由此在沉沉黑夜中点燃。
“一大”13名代表的命运有多种结局,有人一直参与革命并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如毛泽东、董必武;有人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如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有人曾经脱党但坚持革命,如李达、李汉俊;也有人叛党变成反革命甚至成为汉奸,如陈公博、周佛海。
在迷茫与艰难的时代,对信仰的坚定尤为珍贵。方志敏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夏明翰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为执政党的28年间,凡是留下红色足迹的地方,都有烈士陵园,而几乎每个烈士陵园,都有无名烈士。根据民政部的统计,为了建立新中国,全国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无法精确统计出有多少共产党员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因为牺牲巨大。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战争年代,党员入党时这样宣誓。以坚定的信念救亡图存,为理想奋斗终身,不惜献出生命,这是这个时代党员的鲜明特征,正是这种坚定,使得星火得以燎原。
经历了重重艰难,经历了无数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党员数量从成立时的50余人,到建国时的400多万,并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权。
建国初期的共产党员:筚路褴褛 踏实苦干
焦裕禄1962年来到兰考县时,眼前的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漫无边际的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当时的新中国亦是百废待兴,因为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在与风沙、内涝、盐碱的斗争中,焦裕禄积劳成疾,终以身殉职。他成为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县委书记”。
执政之初,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着牺牲和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努力奋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共党员规模再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已突破1000万人;“文革”时期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吐故纳新”要求,大量补充“新鲜血液”,中共党员人数从1969年的2200万猛增至1977年的3500万。
这一时期,还有更多共产党员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以身体搅拌水泥压井喷的“铁人”王进喜,“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就是千万党员中的优秀分子,是榜样,是楷模,也是 “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
在筚路褴褛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务实质朴、踏实苦干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事迹鼓舞着当时的普通民众,也流传至今。
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种种波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共产党员:诱惑增多 力争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为世人肯定。市场经济大潮中,有党员以身作则带领民众积极致富奔小康,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共产党员的责任;也有党员面对多种诱惑,价值观扭曲,党性丧失,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新时期,孔繁森、任长霞、李素丽、许振超等平凡共产党员的名字“感动了中国”,他们用努力工作诠释着“人民公仆”的内涵;这个时期,也有胡长清、成克杰、程维高、郑筱萸、陈良宇等人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牢记,他们身居高位,迷失信仰,走入歧途。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物质逐渐丰富,价值观日趋多元。如何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中,如何坚守信仰,坚持党性,是对党员的重大考验。
“老百姓看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看党的政策,党的方针,其实,他们也是在看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喜饶尼玛这样说。这位1982年入党的藏族党员,对于当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有着自己的理解。“党的事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事,每一个共产党员所作出的优秀或是难堪的行为,都是为我党增色或者抹黑。”
“我就想着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山东省蒙阴县蒙山管委会百泉峪社区党支部书记方国明这样理解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自己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想着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刚开始是开矿山,后来考虑到破坏了生态就转换思路,搞起了农家乐。就是因为共产党的政策好,才带动了整个村里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强调保持“先进性”,这是对国内外局势综合研判,对数十年执政经验总结后对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
就在建党9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这样告诫全党:执政时间越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深入,国内外环境变化越深刻,越要高度重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越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推进,使党始终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生代共产党员:思想活跃 追寻理想
中组部最新统计显示,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在党员队伍中的比例稳步增长。2010年,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比上年增加9.4万名。近年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均超全国发展党员总数1/3,已成中共新鲜血液重要来源。
在中共在向百年大党迈进之时,党员代际继替备受关注。“80后”、“90后”入党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中国年轻一代入党,有什么动机?有什么理想?种种问题,屡见不鲜。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广生,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修读了研究生。回国后选择投身了农村基层工作。他现在的身份,是河南省周口市某乡乡政府办公室干部。
作为一名80后的共产党员,王广生说,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坦承自己最大的挑战在于实践经验不足,“我所学的理论,尤其是在英国所学的西方理论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要在实践中学习,向富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在基层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之前许多老一辈优秀的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牺牲,牺牲健康、牺牲家庭,这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现在,我认为应该在个人幸福与为国家、社会奉献之间找到平衡。”90后共产党员张艺维对当代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有着自己全新的理解。
“如今各种各样的诱惑有很多,坦率地说,社会中也有许多问题,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不迷失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理想,是我们这些年轻党员要面临的考验。” 张艺维说。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没吃过什么苦,生活优裕、思想活跃、价值多元,舆论对他们有着种种忧虑。然而,也正是这一代人,目睹了汶川地震时的举国动员,也见证了中国奥运、世博百年圆梦的精彩,在其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是“垮掉的一代”,还是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中国年青人,将会用未来来作答。
(来源:中新网作者:唐伟杰 刘羡 肖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