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多院士:中国基础研究质量提高但问题存在 2010年3月8日 文/本刊记者 李五洲 3月7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上海代表讨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多说,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她体会很深;同时她也感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研究经费提高很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9年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2010年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控制、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王恩多院士对此特别有体会。 她说,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充分重视,并且在很多个领域都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生物学方面也被列入其中。她说,过去总是考虑怎么去申请经费,而现在国家给的经费应该说是足够的,不用对经费考虑得太多。 和国际同行平起平坐 由于投入保证,产出也非常可观。王恩多说,他们的论文不仅数量在近3年爆炸式地增加,而且质量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过去跟国际同行交流,他们是俯视我们,我们都是仰视他们,那么现在大家都是平起平坐。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所以我觉得跟国家的投入、跟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都是非常有关系的。” 王恩多说。 另外还有一点,过去中国的一些学生、科学家总是想方设法到国外去,现在有很多很好的科学家都回来了。“过去是来一个我们收一个,现在的标准提高了很多,要看他在国外的成绩,择优录取”。 体量有待增加 尽管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王恩多也指出了当前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国家科研人员的体量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少了很多。她拿出一组数据说,1990年中国每1000个就业人员当中只有0.79人次从事科研工作,到了2008年增加到1.9人次。但是在德国,1000个就业人数中就有7.2个人从事科学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跟科学发达的一些国家还是有一些差距,说明中国基础研究的体量有待增加。 研究生招生名额应实行动态管理 王恩多认为,目前国家对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是按照一个比例分下去,没有动态的管理,这不合理。她举例说,中国科学院招生的名额占全国招生名额的4%,但是全国百篇优秀论文的数量达到了17%。应该说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国科学院学风严谨,质量是非常高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如果限制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不太有利。 她说,从国外回来的学有成就的一些研究员,回来以后建立实验室,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很难一下子招足研究生。这样的话,尽管基础研究的经费增加了很多,但是没有人来做具体事情,也是一个问题。而有些单位尽管培养研究生的成绩并不是太突出,但是招生的名额一直很多。 王恩多觉得目前各类科研人才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比方说同样是“海归”,如果不是非常有名气,年薪一年不超过四万,而最高的年薪可以达到100万。搞科研是要有梯队的,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分配很重要。 工程研究和基础研究项目要分类管理 王恩多认为,工程研究和基础研究项目要分类管理。她说,基础研究主要是探索未知,在探索过程中,很难像做工程那样预算,要多少水泥、多少钢筋。 “很多的研究员到我这里提这个意见,就是每次做预算都要算得非常精细。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本身就是要探索未知,我怎么知道用几只老鼠就能做成这个实验呢?所以,重大专项应该跟工程有所不同,不能用这种管理方式。”王恩多说。 如果预算做得不好,上面还经常打回票,科学家有时候晚上就为预算的事睡不着觉,就是要算这个预算怎么能让管理部门能够通得过。“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还是要分类管理,不能够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完全一样搞,这是不合理的。”她说。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