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培训:向产业工人转型 2010年3月7日 文/本刊记者 刘毅 对全国人大代表李海燕来说,2010年将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作为河南周口市海燕职专的校长,她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表述。当听到温家宝总理强调将“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李海燕意识到,自己的学校正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很多企业是一次重击,但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大家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养,是否能转变为产业工人,对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农民工可以改一个称呼了,” 温家宝总理在2月27日同网友交流时也说,“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已经是农民。”这是他对农民工身份的重新定位。 河南周口市有1100万人口,其中900多万都生活在农村,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市。长期以来,农民工都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他们离开农村,在城市里承担着最苦、最累的体力劳动。由于文化、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在各种低端工作岗位间频繁跳槽,难以看到较好的发展前景。 对农民工来说,要改变这种状况、转变为产业工人,只能依靠学习技术、拥有一技之长。在李海燕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相当大,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13岁。教育背景也迥然不同,有的一字不识,有的小学毕业,也有大专、中师毕业找不到工作,来参加短期技能培训。 在这里,最受欢迎的课程是电子电器维修、汽车修理、模具加工和电工。两年的技术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实习阶段每月就可以拿到1500-2000元,而且工资还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增加。李海燕很欣喜地看到,自己的8万名毕业生,“都不比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差”。 除了普通的二年制技能教育,还有针对用人市场需求的各种短期培训,比如缝纫、电焊、厨师等等,尤其受到年纪较大的学生的青睐。 优惠政策将继续 就在人大开幕的这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制定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计划,全国每年培训农民工要达到600万人以上,培训补贴人均800元左右。 由于海燕职专95%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费用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题,也曾让学校举步维艰。自2003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各种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获得技术教育。农业部在2003年实施了“阳光工程”,计划对350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8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而河南省也相应出台了“雨露计划”,对农村青年进行一到三年的职业培训。 海燕职专虽然是民办学校,依然得到了这些计划的支持,去年甚至还获得250万元的财政拨款建教学楼和电子实验中心。2009年,学生数量达到8000人,而在2010年有望超过一万人。 政策落实有待完善 李海燕发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一种发展轨迹:毕业后去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工作,待年纪稍长结婚生子后又纷纷返乡。考虑到父母年纪渐长需要照顾,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几年后,往往选择返回家乡定居。 有了在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和资金积累,这些农民工都当起了小老板,比如开维修部、小饭店、服装加工厂等等。但资金不足让他们很难把生意做大,只能停留在小作坊的水平上。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支持对农村的小额贷款,但落实情况在李海燕看来并不太好,很多人还是很难贷到款。她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商业银行对政策的认可程度不高,还是习惯性地向大企业大公司倾斜;二是政策范围不够明晰,比如农村大棚项目就容易贷款,而农民想贷款做生意,却得不到支持。 李海燕呼吁完善政策,让农民工不仅能成为产业工人,更能进一步发展事业,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此外,她还呼吁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不要仅限于农民,也应顾及城镇贫困人口,包括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让他们也能享受政策带来的好处。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