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所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仲布发现同学们在交流中会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本民族特有的东西,并且会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在这时,哲学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究竟是什么?”并讲了叔本华对佛教文化的影响,还推荐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时仲布看不懂这本书,向老师求教,老师说:“你学过佛教都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后来,仲布开始钻研叔本华、尼采、笛卡尔的哲学著作,罗素和卢梭的译著他几乎都看了,《忏悔录》是他最喜欢的。大学期间,仲布还选修了佛教,由拉卜楞寺的格西任教,使他对佛教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 1998年仲布赴美参加国际藏学研讨会,他在会上谈到佛教与尼采哲学的差异,美国人特别好奇。会后,一个美国学者对他说:“你是研究西方哲学的第一个藏族人。”对于西方哲学与佛教的差异,仲布颇有研究,他说:“西方哲学认为物质第一,而佛教认为意识第一;西方哲学喜欢研究社会,佛教回避社会,逃避现实;西方哲学肯定人的价值,而在佛教中一切为了来世,人的“自我“虚构的”,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追求柏拉图式的现实中的理想家园,而佛教强调超脱现实的极乐世界。” 2007年,仲布随活佛藏学家代表团赴法国进行交流活动时,西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当时也是一个热点话题,最后专家学者们认为,即使他们的佛教文化再伟大,也不能让西藏民众过封建原始的生活。法国已经这么发达了,西藏民众何时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把新思维带到农牧民家里 具有西方思想的仲布对改进藏族同胞的教育问题发出了疾呼:把现代社会的新思维带到学校,带到农牧民的家里。 从大学的专业设置来讲,目前开设藏学专业的学校有不少,却没有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进行再分类,如:藏语的新闻采访、法律和目前农牧区最需要的科技专业,使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有的工作因为待遇和工作环境等问题又没有人做,比如西藏各县都很缺乏藏汉翻译,下到县里就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个称职的翻译。 令仲布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西藏人慢慢开始愿意只生一个孩子了,以减轻经济负担,而这些受现代思想影响的家庭往往能教育出更能适应社会的孩子。仲布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让儿子到江苏南通的西藏中学上学,完全接受现代教育。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