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新思维 ——访全国政协委员、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所长仲布•次仁多吉 2010年3月5日 文/图:本刊记者 侯瑞丽 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尖扎县的仲布•次仁多杰高大魁梧,思维敏捷。46岁的仲布不仅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是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西藏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客座教授。 是什么阻碍了西藏社会的发展? 著述颇丰的仲布偏偏对自己的处女作《雪域沉思录》尤为自豪,这本书1994年出版,当时印了三千册,很快销售一空,连他自己都没能留下一本。书里反思了西藏传统文化的走向问题。仲布说:“西藏本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但落后的思维方式使这块土地得不到开发,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受到制约。在西藏已经13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佛教思想其实长期禁锢了藏族同胞的思想,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批判和选择性地继承。”这本书最初在拉萨并没有打响,而是在青海、甘肃的大学老师中口口相传。一名毕业于甘南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曾对仲布说:“你都把我们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拉出来了,现在怎么不写具有启发意义的稿子了,又去搞历史了呢?”
在西藏社科院当代研究所主持工作以后,仲布目前正在引领西藏、北京、四川、南京等全国五个地区的藏学研究工作者进行《西藏百年史研究》的撰写,四年之内他们将完成17部相关著作。他由衷地说:“就是这项工作使自己接触了许多新旧西藏的见证人,也验证了自己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思考。” 对于今天的西藏,仲布认为:传统的佛教文化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传统与现代要结合起来。佛教对于人类道德建设、环境保护、人在生存过程中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有其长处,但也有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之处,比如西藏就没能发展经商文化,解放生产力的能力及造血功能较弱……等等。所以,不符合时代要求和自然发展规律,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文化要加以变革,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何谈超脱成佛呢?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它,它就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只是曾经的辉煌。 佛教与西方哲学 仲布从黄南州民族师范学校高中毕业后曾返乡当了十年教师。当时课本里总有佛教名词,学校也专门请当地的僧人来讲解。仲布由此对佛教有了最初的认识。仲布的父亲是尖扎县麻克堂镇里的会计,靠自学掌握了藏、汉文,有一天父亲指着课本里的藏文考问仲布,仲布有的没能答上来,父亲生气地说:“你这样的话只能欺骗学生,你应该上大学。”在父亲的督促下,仲布第二年就考上了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