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中国实现发展权的成功实践

2017-01-06 10:48: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李云龙

  发展权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基本人权。

  联合国大会1979年通过的《关于发展权的决议》强调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的发展计划既是各个国家的特权,也是各国国内个人的特权。联合国大会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宣言》宣布,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1993年世界人权会议发布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重申,发展权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国际社会也日益重视发展问题。联合国一直把发展视为同安全并列的核心目标。为保障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了到2015年实现极端贫穷人口比例减半、普及小学教育、遏止艾滋病蔓延、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和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等目标。经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和饥饿、改善营养状况、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16类目标,努力促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的发展权。

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发展权既是一项国家的权利,也是个人的权利。多年来,中国政府一方面在国际上努力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促进发展,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实现了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致力于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努力使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多年来,中国政府有效维护中国的国家发展权,大力促进公民的个人发展权,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人民币,到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15年增加到31195元,比1978年增加近90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5年的30.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5年的29.7%。总体上说,中国社会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正在走向富裕社会。

  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改善。第一,食品从短缺到富足,营养结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品种逐步丰富、数量快速增加。食品消费开始多样化,食物结构逐步优化,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动物蛋白摄入增多。粮食消费逐年减少,肉、禽、蛋、奶、鱼、虾、食糖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第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从无房、租房向有房、住好房转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32.9平方米,增长了4.9倍。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大幅提高,从1983年的9.4%提高到2008年的87.8%,提高了7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住房市场化改革使得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近90%的城镇居民住进了水、电、煤气、卫生等设施齐全的成套住宅。第三,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随着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家庭设备更新和升级速度加快。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等新的消费品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67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30574万户,普及率为95.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33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78533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6.88亿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3%。1985年,全国仅有私人汽车1.9万辆,到2015年底,全国私人轿车数就跃增到8793万辆,增加了近2000倍。第四,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外出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支出逐年增长。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1994年增长9.2倍;人均旅游花费达511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长2.67倍。30多年前,很少有中国人到境外旅游。2015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旅游1.2亿人次,境外消费(购物加住宿旅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7000亿到8000亿用于购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改善贫困地区人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由政府全面主导农村扶贫事业,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贫困地区产业,把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实行贫困村扶贫整村和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开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扶贫投入,不断调整农村贫困标准,使更多贫困居民得到帮助。1986年,中国把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确定为贫困标准。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2011年,中国把国家扶贫标准大幅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4年,这一标准动态调整为每人每年2800元。扣除物价因素,现行扶贫标准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比30年前高了很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中国加大扶贫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

  中国政府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平等获取劳动报酬权利的实现,推动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改善。中国先后颁布《劳动法》(1994年)、《劳动合同法》(2007年)和《就业促进法》(2007),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30多年来,中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1978年,中国就业人数仅为4亿人,2015年增加到7.75亿人,每年增加近千万人。1978年城镇就业人数仅为9514万人,2015年增加到4.01亿人,增长4.2倍。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1984年以后出现的“农民工”现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劳动就业图景。198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2000万人,2015年达到2.7747亿人。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国互联网创业就业总量近1000万人。

 

  社会保障框架基本形成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大多数公民游离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享有退休金、公费医疗、职工福利、劳动保险等全面社会保障待遇的人,不到全国人口的10%。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分阶段、有重点地构筑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991年,中国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致力于建立覆盖面广和社会化程度高的养老保险体系。所有城镇职工,不论是属于国有企业、非公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2年,全国有8500多万职工和1700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到2015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3.5亿人。2009年,中国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很快。到2013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亿多人。2014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2011年设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15年底,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50472万人。

北京国贸CBD夜景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570万人,增加682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894万人,增加59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675万人,增加6225万人。1998年,中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公费医疗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很快就推广开来。2000年,有4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1年,有7629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全国有7977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15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6亿人。2007年,中国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009年为1.8亿人,2010年为1.9亿人,2015年达到3.7亿人。2003年,中国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此后,试点地区逐渐增多,2007年在全国推广。到2015年底,参合人数为6.7亿人,参合率为98.8%。2015年度新农合筹资总额达3286.6亿元人民币,人均筹资4903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2993.5.元。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助也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每人每年10元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每人每年200元、2016的每人每年420元,极大地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吸引力。2016年,中国政府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过10多年的努力,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经达到13.36亿人,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

  1997年,中国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9月,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5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708万人。2007年,中国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5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4903.2万人。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1978年,中国小学生升入初中的比例仅为57.7%,全国人口中文盲比率却高达23.5%,青壮年文盲也高达18.5%。2000年前后,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到2011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5年的87%。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不到120万人,2015年增加到3647多万人,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4年的40%。1978年,全国只有少量在学研究生,到1980年才建立学位制度。到2015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91.1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2.67万人,在学硕士生158.47万人。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30多年来,中国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各类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16.97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99万个;卫生人员由1978年的24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069.4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从1978年的1.08人和1.94张增加到2015年的2.21人和5.11张。中国的每千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都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中国公众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7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1亿人。2015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5.6次,每百居民住院15.3人,病床使用率85.4%,平均住院日为9.6天。中国预防和控制疾病能力明显提高,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7.9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5年的20.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34.68‰下降到2015年的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5年的10.7‰。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得到控制,提前实现了结核病控制指标,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均实现了疫情控制目标。从2007年起,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疾病由7种增至15种,有效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从国家层面上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已经实现,大骨节病、克山病和氟中毒等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患者显著减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绿色发展

  在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可持续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政府制定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修订了《环境保护法》(2014年),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发展战略》(2013年)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加入了《巴黎协定》(2016年),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国的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14年,全国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20%,水污染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比例自2001年的35.7%下降到2015年的8.8%。2011-2015年,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800万吨/日。2015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量达标率为97.1%。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2011-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2.9%、13.0%、18.0%和18.6%。2015年,建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

  中国的生态保护不断加强。2011-2015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方面投资达898亿元,约10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持续推进“三北”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1-2015年,已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建成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4%。全国超过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到2015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1.66%。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到201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22%。

 

  李云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教授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