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中国观察

习主席出席联合国峰会必将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2015-09-27 09:41: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联合国9月24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23日就习近平主席将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接受常驻联合国中文媒体联合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刘结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回顾历史、规划未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将于9月26日至28日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的立场,展现中国的形象,贡献中国的正能量。

  这次系列峰会汇聚了150余位世界各国领导人,是近年来国际社会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外交盛会,是联合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更是多边主义和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首次到访联合国总部高度关注、万众瞩目。

  在此次联合国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将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的重大政策主张,推动世界各国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谋划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未来。这将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方向、联合国未来走向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必将取得圆满成功,在21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和中国外交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问: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请问今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将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习主席将代表中国政府在这个高层次平台上提出哪些政策主张? 

  答: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将于9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大会厅隆重开幕。一年一度的一般性辩论是联合国最高讲坛。每年9月,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登上这个讲坛,宣示内外政策、阐明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并就世界发展方向发表见解。各方立场观点的激荡,为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联合国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是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广大会员国期待回顾历史、开辟未来,从过去70年风雨历程中汲取启示和教训,重申对《联合国宪章》的庄严承诺,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将有97位国家元首、5位副总统、44位政府首脑、5位副总理和42位部长级代表在今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言,规格之高为近年来罕见。

  中国一直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自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以来,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工作,发挥了发展中大国的负责任和建设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主席将阐述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看法,宣布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支持联合国和多边主义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就妥善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为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发挥中国作用,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问:今年国际发展领域有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就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谈判。许多读者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身临谈判一线。能否请刘大使介绍一下2015年发展议程的内容,以及习主席在发展峰会上将提出哪些“中国理念”? 

  答:联合国发展峰会将于9月25日至27日举行,将总结千年发展目标实施情况,并正式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对指导今后15年国际发展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15年来,中方将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有机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最早实现了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实现各项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果,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进程。

  《2015年后发展议程》系统规划了未来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设定了17大目标,169项子目标,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为制定公平、包容、可持续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文件明确提出各国应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体现出各方对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共识。文件把国际发展合作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可持续城市发展等。文件体现了中方关于完善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主张,包括维护开放、平等、有序、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自由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文件维护了国际发展合作框架原则,重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支持各国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将在26日上午发展峰会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的看法,提出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等为核心要素的发展理念,全面回顾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坚定决心。我们期待联合国发展峰会聚焦全球发展,凝聚各方共识,达成务实成果,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伙伴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各国共同繁荣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南南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次中国在联大期间主办南南合作圆桌会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对会议成果有哪些期待? 

  答:中方将在联合国发展峰会期间与联合国共同举办南南合作圆桌会。习主席将主持圆桌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潘基文秘书长将在会上发言。我们将同与会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发展理念和经验交流,为推动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新的贡献。

  圆桌会主题是“加强2015年后发展议程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重点讨论以下议题:(一)回顾南南合作进程,交流经验和最佳实践;(二)探讨如何加强南南合作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合作承诺;(三)鼓励联合国系统为南南合作提供更大支持。

  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习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将总结南南合作的经验和原则,提出新时期扩大和深化南南合作建议,并宣布中国支持国际发展合作和推进南南合作的重要举措。相信南南合作圆桌会将为各国领导人提供重要契机,就加强南南合作达成重要共识,有力推动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落实。

  问:据悉,习主席将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邀请,出席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作用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您能否介绍一下本次午餐会的情况,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 

  答:习近平主席将应邀出席潘基文秘书长举行的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彰显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积极姿态。习主席将在会上与各国深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各国凝聚政治意愿,为气候变化巴黎会议注入政治推动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方全面、深入参与了2015年气候变化协议谈判,愿与各方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年底巴黎会议如期达成新协议,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今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包括减缓,适应、峰值等相关领域的行动目标,还明确了实现目标所需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和巨大努力。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为巴黎会议达成协议注入了新动力,作出了新贡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问:中国和联合国妇女署将于9月27日在联合国总部合作举办全球妇女峰会。请问中方为何要举办这一峰会?您如何评价全球妇女峰会的历史意义? 

  答: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189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共同制定并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要努力帮助所有妇女和女童实现平等权利,保护她们远离贫困、歧视、不平等和暴力。20年来,《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一直被国际社会奉为圭臬,指引着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

  今年是北京世妇会召开20周年,恰逢确定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社会有必要全面回顾妇女发展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和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基础上,规划未来10至20年全球妇女发展事业的蓝图。峰会将成为全球妇女发展领域新的里程碑,为全面实现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增添新的动力,包括6.5亿中国女性在内的各国女性都将从中受益。

  问:全球妇女峰会将有哪些值待关注的亮点? 

  答:全球妇女峰会是我国首次在联合国社会领域主办的首脑峰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此次峰会将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出席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前三届世妇会东道国墨西哥、丹麦、肯尼亚三国领导人将共同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目前,已有8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与会并发言。峰会与会级别超出了前四次世妇会。

  二是出席范围广。全球妇女峰会主要推动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就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作出承诺。除各国领导人外,北京世妇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梅琳达·盖茨等一些知名人士以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新闻媒体代表也将应邀出席峰会。这充分体现了全球妇女峰会开放、包容的特点,延续了北京世妇会精神。

  三是习近平主席将就推动妇女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阐释中方对未来全球妇女发展的主张,介绍中国推动妇女事业的新努力,并宣布一系列国际援助举措。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