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视点

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5-11-24 14:54: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胡江云

  2015年10月26至2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其核心事项就是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2020年既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终点,也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的结点,寄托了人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愿望。而经济发展方式和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

 

  与20世纪相比,中国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首先,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被动依赖转向主动影响世界。新世纪的第一个15年过去了,中国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且地位不断攀升。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从过去主要依赖世界转向与世界之间的双向互动,特别是中国元素越来越多。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文化、理念,中国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维护国际和平和发展、解决人类贫困与疾病、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世界是离不开中国的。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世界所关注,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中国经济走势影响世界,逐步形成了中国元素的蝴蝶效应。

  其次,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阶段,经济发展从注重数量转向到更加重视质量。2011-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美元,成为仅落后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会是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与国内外的社会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国内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情况与人们预期有差距。

  再次,外部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有明显的改善。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7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并不如人们预期那样,美国经济保持低速增长,欧洲经济却是跌宕起伏,没有实质性消除主权债务危机的负面效应。总体来看,国际市场需求继续低迷,发展态势反复多变。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

 

  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中国百年梦想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各级政府、企业和自然人边干边学,特别是学习、遵守、领会国际规则,并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对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次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还是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落后,反而是弯道超车,超越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总体来看,中国适应全球化,长期跟着世界潮流谋求发展。

  中国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能否继续以现有的模式发展呢?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这样大的经济体难以采用原有模式发展,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模式抉择。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三种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长期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要素的大量投入,即主要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就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就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以至于中国生产过多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竞争力,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到目前为止,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竞争力并不理想。

  第二种模式主要依靠消费需求,这是中国政府期望的。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待于观察。主要原因是,中国统计制度还不完善,原有的服务消费统计长期没有列入,现在是由暗转明。理论上,中国潜在的消费需求是巨大的。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中产阶层预计至少有3亿人,这样的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甚至超过整个欧洲。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统计数据,中国因私出境人数持续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1.1亿人次,包括住宿、购物、餐饮、游览等费用,消费规模至少是千亿美元以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国内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以食品、药品为典型,导致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国民走出国门境外消费,以及越来越多的海外代购。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有利于发挥国内消费需求作用。

  第三种模式就是主要依赖净出口,这要求中国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外贸易取向。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小的经济体相对容易实现,例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对于大的经济体,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新的时期,中国需要转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念,转向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也将像发达国家一样,遵循产业国际转移的规律,涌现出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逐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掌控研发、设计、专利、品牌、销售等。

  不仅如此,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坚持,特别是不受外部影响。面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形势需要的。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的百年梦想。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奋斗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

  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基本目标。中国人口高达13亿多,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外少数学者认为,世界难以满足中国人的粮食需求,养不活这么多中国人。事实上,这种思维是停留在静态层面上。中国社会各界重视技术进步,成功培育杂交水稻、高产玉米等粮食作物,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帮助非洲等贫困地区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中国政府长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不仅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其次,进一步让国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一是健全社会分配体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三是更加重视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四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五是改革和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图表:盘点十三五规划的“六大关键词”

 

  改革和开放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和开放。历史上,中国曾经闭关锁国上百年,无视世界发生的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结果是遭受列强入侵,成为落后挨打的经济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空间约束、地缘约束大大减弱。世界上,很难有一个产品没有世界元素,许多经济体承接其生产各个环节,经过现代物流体系组装、分销到各个销售商、消费者。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深化改革和深度开放,发挥开放和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小康目标。

  中国政府大力改革,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通过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十二五末的2015年,中央政府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改革意见,以及《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建设,将在十三五期间发挥巨大影响。

  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加强对外开放,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顺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二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三是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特殊区域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对接,进行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以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重要平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五是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继续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胡江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