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视点

台湾茶娘: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茶业

2015-05-11 10:06: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李 徽

  “重现一杯茶的简单与美好”是“山茗主义”微信公众账号自我介绍中的第一句话,这个创业口号也可以作为解释台湾女孩彭少仪跨海当“创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位自称“台湾茶娘”的台湾茶三代告别了南投家中的百亩茶园,跑来大陆当“北漂”,从娇滴滴的台湾萌妹子变身为“万众创新”大潮中的一枚女汉子,为的就是这个朴素的目标。

 

彭少仪和潘忻望在制茶

 

 

  两岸青年跨海合伙

 

  “从小在台湾南投的茶园长大,家里世代种茶,制茶厂终年弥漫着茶香。但是长大后,发现办公室里大家并不常喝原叶茶……”深谙互联网营销精髓的彭少仪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创业初心,让接下来用“互联网思维”做“年轻人爱喝的茶”成为顺理成章。

  创业需要初心,更需要机遇。2014年,已经动了创业心思的彭少仪报名参加了由全球青年领导力联盟在北京组织的研习营,她希望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北京的创业氛围与环境。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彭少仪在这个研习营中认识了自己创业的合伙人——来自大陆南开大学的“妖骚萌汉子”潘忻望。这位小伙伴不仅做过社团主席、熟悉北京NGO圈、最重要的是曾经在2013有过电商社区的创业经历,积累下了互联网嗅觉和电商经验。这让他和彭少仪这位希望到北京开拓年轻人茶饮市场的“茶娘”一拍即合。

  最初听到彭少仪的创业想法时,潘忻望并没多心动,“感觉茶是个很慢热很老龄的话题,不能迅速聚人气。”但当彭少仪说到“打造办公室茶饮,重现一杯茶的简单与美好”的核心理念时,潘忻望顿时像被“打了一管鸡血”,感觉到这个项目的确卡准了痛点。对于大陆的创业环境,彭少仪一直在紧密追踪:“这两年大陆的创业浪潮达到空前盛况,科技和联网领域,更是资金和人才的汇聚地。”经过调研彭少仪认为,大陆专做办公室茶饮的公司十分稀少,做滤泡茶的更是一家都没有。选择滤泡茶,且瞄准台湾茶,切了一个足够细的蓝海市场。

  对于合伙的决定,潘忻望也不是心血来潮:“第一,茶娘和我能力互补,都属于主动性极强,思维没有框架的野路子妖孽创业者。第二,这个项目有壁垒,台湾的茶山有一定垄断性;这个项目处在风口,符合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规律;这个项目有想象空间,目前处在相对的蓝海市场。我明白现在不创业,就永远错过这个风口了。”

 

“台湾茶娘”彭少仪

 

  互联网公司的茶水生意

 

  潘忻望的支持给了彭少仪极大鼓舞。研习营结束后,她很快就从台湾飞到北京,两人创立了北京山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潘忻望的引荐下,她走进北京青年空间、创业大街,参加各种各样读书会、创业沙龙,并得以与一些天使投资人相识,阐述自己的产品理念。

  虽然用的是互联网思维做“社群经济”,在社交媒体上卖茶。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过硬的“产品”。来到北京后,彭少仪和潘忻望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茶叶的选择和产品形态的定样。为了找到一款能符合办公室味蕾的台湾冻顶乌龙,他们足足试了23种不同口味的乌龙茶。在产品滤袋的选择上为了精益求精,几乎查询了整个大陆,最后在日本找到了合适的材质。“滤袋吃水量大于80%才不降低浸出率,通透率要达到30%,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茶叶的浸泡时间和冲泡时间,防止茶叶的苦涩味被析出。”

  在不断打样的过程中,两人也遭遇了许多上游厂商说一套做一套、偷工减料这类每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波折,“个中曲折难以言尽”。但是在98天的努力之后,第一包样品茶包正式诞生。

  在营销上,两位新生代的合伙人不走寻常卖茶路,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社群进行推广经营,将顾客与商家的关系“去中心化”,用产品的独特性吸引对此有深刻认同感的群体,培养“铁粉”。“传统商家往往将他们和普通客户模糊成一团。而我们会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将这群铁杆粉丝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新产品的评测员,收集精确的反馈,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彭少仪说。

 

茶园

 

  “满足你对一杯台湾茶的全部期待。”是这对跨海创业小伙伴自己茶品的要求,这样一句足够自信且敢于写到产品包装上的话,在“社群经济”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中,是绝对不能打任何折扣的。而面对这样的产品,市场也给出了颇为“识货”的反响:首批产品300份盒装茶通过社交网络营销的方式,在3天内全部售罄。

  不过在彭少仪和潘忻望看来,这仅仅是个不错的开始,等到2.0版本的茶包量产,以及半年后线下体验店开始营业时,他们的事业方能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对于现实,“茶娘”彭少仪有着创业人必备的乐观,也不缺少冷静理性:“2014年的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理性的,O2O行业一将功成的风光下是万骨枯的现实,热钱过多也催生了许多‘一夜暴富’梦。相对来说,2015年的创业环境会理性很多,我们也需要更加扎实和努力。”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