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时政>新闻

美日为一己之私插手南海事务当休矣

2016-05-30 09:43:00 来源:瞭望 作者:贾秀东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近些年来围绕这一地区时而出现争议,特别是最近几年更趋复杂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肆意插手南海事务。美日并非南海争端当事方,却选择性介入南海地区事务,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战略上,私藏祸心。美国介入南海事务,不是心血来潮。从全球层面讲,美国把南海看作维护其海上霸权的重要一环,担心这一环因中国的崛起而成为薄弱一环。从地区层面讲,美国把南海问题当作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炒作南海议题为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鸣锣开道。从对华层面讲,美国把南海问题当成牵制和遏制中国的一张牌,以保持对华战略优势。日本则是“借船出海”,出于对华战略竞争和突破战后体制束缚的双重目的,利用南海问题增加对华筹码,增强地区影响力。

  法理上,颠倒黑白。谈及南海问题,美日官方和媒体经常把“国际法”“规则”“航行自由”“军事化”等挂在嘴边,却故意忽略甚至歪曲中国拥有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法理基础。美方一直宣称对南海领土主权争议不持立场,却一再通过各种方式质疑中国的主权,包括专门发布报告《海洋界限——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事主张》,片面解读现代国际海洋法,试图从法理上动摇中国南海声索和主张的基础。美方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最初就是要挑战现代国际海洋法可能对美军事力量进入他国管辖水域形成的限制,最大程度维护美军事力量出入各大洋的自由和机动性。如今美方利用“航行自由”来掩饰对中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挑战,却美其名曰“根据国际法进行航行自由活动”。对于中国在南海进行的岛礁建设及合理适度的国土防御设施布防,美方硬贴上“军事化”标签。实际上,美国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在南海炫耀武力、制造紧张,才是真正要把南海军事化。至于日本,二战期间曾侵占中国南海岛礁,战后被迫归还中国,很清楚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现在出于自身战略需要,日本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一唱一和,全然不顾国际正义。

  道义上,双重标准。美日官方和舆论自认为占据道德高地,将中国推到“被告席”上,把南海局势紧张归咎于中方。美国经常在南海问题上发表貌似公正、知法守法,实则虚伪、双重标准的言论。就拿南海岛礁建设来说,中国是声索方中最后一个进行南海岛礁建设的,而且是根据地区局势的变化不得已而为之,菲律宾等其他声索国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上进行的建设活动都在中国之前。至于南海“军事化”,美国一边在本地区大搞军事演习,往南海派出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三番五次派舰机抵近中国南海岛礁“巡航”,不断增加在南海地区新的军事存在,一边却指责中国搞南海“军事化”,这不是双重标准、贼喊捉贼,又是什么?对于“航行自由”,美方故意混淆商业航行自由与军事航行自由的概念,在大谈每年数万艘商船途经南海、航行自由至关重要的时候,实际上想的是确保美国军舰“横行自由”的权利。美方很清楚,在南海航行的商船认为南海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最自由的航道之一,就连美国的军舰军机,按美方自己的说法,“在南中国海例行运作已有数十年之久”。

  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美国一再要求中国尊重“法治”、接受裁决,实际上是故意避开这样一个重要事实: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正当权利,完全是在依法行事。美国上至总统,下至一般官员,还多次指责中国“以大欺小”,这又是罔顾事实,误导舆论的伎俩。美方并非不了解有关南海问题的很多基本事实,只是这些事实不符合美国插手南海事务的逻辑需要,也就有选择地予以忽视了,甚至不惜加以歪曲。日本则是跟着美国这个盟主,去南海地区“趁火打劫”。

  可以看出,美日是为一己之私介入南海事务。美日的介入给南海局势的发展平添复杂因素,损害地区和平稳定。菲律宾等个别声索国借此不断向中国发起挑衅,地区多边合作的气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域外大国应当明白,其以各种借口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的图谋不可能得逞,也阻挡不了本地区大多数国家携手追求和平稳定繁荣的势头。中国坚定维护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同有关当事国直接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为此,中国提出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中国上述立场和思路得到大多数南海当事国的认可,也得到越来越多域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有信心、有耐心寻求与有关当事方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问题,并与东盟国家一道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美日等域外国家插手南海事务,不仅无助于南海局势降温,而且损害与中国的战略互信,不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长治久安,到头来从中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包括美国在内的域外国家,应在南海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尊重中国与东盟为解决南海问题做出的努力,多做有利于南海和平稳定的事,不要为一己之私利,置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于不顾,在南海问题上推波助澜。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贾秀东)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