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资讯

两岸青年学生寻迹京杭运河

2016-08-09 14:58: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党小飞

  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那斑驳的大船里装满了故事,那汤汤的河水中盛满了诗篇……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文化长河。

  流淌千年的古运河风韵和文化情怀吸引海峡两岸青年学生追寻运河足迹,寻迹古运河的风采。7月底8月初,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两岸青年学生寻迹京杭运河”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台湾夏潮基金会组派的62名台湾青年学生,在来自北京各高校的12名志愿者的陪同下,在上海、杭州、苏州、扬州、淮安等地就运河遗迹和文化蕴涵展开了参访与交流。

  这次活动的团长、夏潮基金会董事兼执行秘书张晓平说,“因为台湾教科书现在有一些改动,好多东西学生都不知道,寻迹京杭运河活动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历史知识。”她还表示,学生大都通过媒体来获取资讯,这次活动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来了解大陆,“虽然这次活动只有短短十天,但好过从别人、从电视媒体上得到资讯。”

两岸青年在南浔古镇前合影

  寻访运河杭州段,赏西湖美景

  迎着早上八点的晨光,74名两岸青年学生从大陆首站——繁华的上海滩,启程前往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段。

  站立在水色渺渺的京杭大运河畔,千年运河的壮观让他们惊叹不已,深深陶醉,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刘若朝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全世界运河加在一起都没有京杭运河长。”祖先们在千年前就完成这一壮举,让他们忍不住去探究运河修建的故事。

  乘游船行进在运河上,两岸学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导游讲解运河历史:“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源远流长,贯通南北,连接5大水系。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他与长城一撇一捺,共同组成了汉字‘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

  游船到达横跨在运河上的拱宸桥后,两岸青年学生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游船课堂,来到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了解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的故事、大运河的利用以及运河文化。在“漕运故事”放映厅,文物史料和高科技的巧妙结合让两岸青年啧啧称赞,如临其境的感受了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

台湾学生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认真观看

  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杭州西湖,也是两岸青年向往的地方。台湾大学的林轩佑从小就喜欢苏东坡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让他一直对西湖情有独钟,充满向往。泛舟西湖上,听着西湖有关的故事也算圆了儿时的梦想。

  台湾中山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二年级学生林文丞在谈到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因时表示:“我们对大陆了解大都来自电视、报纸等媒体,有时甚至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我想来大陆看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了解到差距所在。”

  “访”江南水乡“南浔古镇”,“走”苏州博物馆

  两岸青年学生沿着京杭运河的足迹北上,来到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古镇”和苏州博物馆,跨越湖州和苏州,共同感受大运河曾带来的江南繁华。

  南浔镇历史街区和南浔古镇頔塘东段作为京杭大运河支流在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走在南浔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两岸青年学生被古镇的美景所吸引,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把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记录下来。“我很喜欢南浔古镇,真的像历史课本里画的那样,古色古香,身临其境,很惊艳!”高雄餐旅大学旅运管理系一年级的黄思蓓高兴的说。黄思蓓很喜欢大陆,之前曾去过山东沿海城市,现在还梦想着去西藏看美景。

两岸青年漫步在南浔古镇的青石板上

  在苏州博物馆,两岸青年学生通过了解文物知识、体会民俗文化感受了京杭运河的历史气息。对瓷器非常感兴趣的黄思蓓驻足博物馆内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流连忘返,她仿佛看到往昔运河上商运景象的繁盛。

  “观”扬州段运河故道,感受淮安漕运文化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的一座城市。烈日炎炎中,两岸青年学生又来到整个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古运河扬州段。扬州是古运河的滥觞地,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点就在扬州。

  在这条运河线上,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而且还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通过导游讲解,两岸青年学生似乎看到古代扬州曾经 “歌吹沸天”、 “烟花三月下扬州”极尽繁华的辉煌景象,感受到运河带来的城市的繁荣兴衰。

  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当两岸青年学生了解到:扬州三湾河道曲折是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而采取的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他们眼中充满赞叹的目光,惊叹于祖先的智慧。

  扬州的参观结束后,两岸青年学生乘车前往淮安,这也是一座因运河而兴衰的城市。淮安曾是运河漕运时代的璀璨明珠,它自古就和杭州、扬州、苏州并称为运河上的四大都市。

  在中国漕运博物馆,来自台湾大学的林轩佑对漕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前对大运河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实地参观后,对大运河开凿及运行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原因以及漕运文化有了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

两岸青年在中国漕运博物馆前合影

  此外,两岸青年在寻迹京杭运河的活动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若朝担当起了“传道授业”的“老师”角色,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台湾小伙伴。他滔滔不绝的讲着有趣的与运河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不断引起台湾小伙伴的阵阵笑声。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