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两会

两会首页|热点关注

复杂的经济统计工作

2018-03-03来源:人民画报社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媒体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问时表示,201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7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7%,并强调这一数字是真实可信的。

  王国庆强调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是有原因的。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对中国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有很多疑虑。面对这种质疑,中国的经济专家指出,经济数据统计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尤其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统计方法、特殊的国情、普查的困难等因素使得中国的经济数据常常不被国外所理解,甚至会发生误解。但即便如此,中国的统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提高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统计的方法论

 

  3月5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CPI上涨2%,处于适度范围。这一数据让一些中国老百姓不解。他们以2016年的房价为例,认为去年全国各地的房价一直涨个不停,已经成为中国人身上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而一些经济机构的具体数据也反映了这点。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16-2017年度全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指出,2016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75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0.6%,房价涨幅创近7年最高。

 

  对此,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每当以CPI为代表的经济数据出现波动时,类似的质疑便如影随形。而这部分原因是由中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决定的。“中国经济的统计方法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统计规则制定的。而这些规则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有时很难反映中国特有的经济运行模式。于是就出现了经济数据与中国百姓感受的偏差。”

 

  王小鲁以CPI为例指出,食品在中国CPI中的权重高达1/3,但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早已告别了“以食为天”的时代。然而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住房,在CPI统计中无法反映。“按照国际统计惯例,房价一般不包括在CPI统计项目中,因为世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居民买房子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

 

  王小鲁同时强调,房价无法在CPI中反映,不等于说国家不统计房价,而是将其作为另外一个统计项目显示出来。

 

  普查的困难

 

  除了统计方法,许多经济学家还谈到了统计的基础——全国普查。每年,中国都会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查行动,其中也包括全国经济普查。2014年底,中国完成了最新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该项普查耗时两年多时间,动用了上百万调查人员。

 

  “虽然中国动用大量社会力量开展全国经济普查,但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使得统计工作面临异乎寻常的困难。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经济数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张立群说。

 

  张立群以“就业人数”这一数据为例指出,全国普查理论上挨家挨户进行的,但是一些农民工没有正式的居住场所,他们往往住在打工的餐馆里,或住在仓库里,所以普查时就有可能被遗漏。再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高,如果找不着本人,就很难搞清楚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常住人口。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

 

  变革行动

 

  尽管中国的数据统计工作面临着各种主客观困难,但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中国政府努力提升经济数据真实性的决心和行动一直没有改变。

 

  2016年10月11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并要求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强化监督问责。

 

  此前,中国统计机构也拉开了改革统计方法的序幕。2016年7月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改革GDP中研发支出的核算方法,并强调将继续跟踪国际统计标准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完善统计方法,以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2016年12月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统计局正积极推动《统计法实施条例》的出台,研究制定《民间统计调查管理条例》,以全面推进统计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加快完善统计规章、规范性文件,使统计调查行为更加规范,促进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