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商机的大都市
广州某报业集团曾遇到这样一个小伙子,他在此工作已有四年的时间。谈起家乡那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能兴奋地与朋友如数家珍地聊一个晚上,但末了却说:“唉,如今让我回那座城市我可是回不去了!”像这样走进广州就不再想回去的人,何止这样的年轻人。近几年来,南下广州的打工者、创业者已达290多万人,几乎占据了广州自身人口的五分之一,位居中国十大城市流动人口前茅。
广州有什么?有人说,北京确实像座皇家之城,雍容大度而又气势夺人;上海则更像座金融之城,大把大把的货币滚滚流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银行;而广州则是个名副其实的中外商务信息频繁交汇碰撞的大商都。无论是豪富巨贾还是小商小贩,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那种灼人的商海巨浪,每一个淘金者都有可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海上丝绸之路奠定辉煌
中国有两条传播物质文明的“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今西安,而海上丝路的起点之一则在今广州。广州的崛起并非偶然,海上丝路奠定了广州至今仍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的进出口岸。
巨幅古代航海图
位于广州市中心的镇海楼历史陈列馆里,泛黄的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巨幅航海图上,巨大的箭头从广州开始,绕过印度尼西亚三角洲、穿过印度洋、横越孟加拉海湾,直抵斯里兰卡。这是汉朝初期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航线。至唐代(618-907),丝绸之路向前延伸了一倍,达到了鼎盛,使之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
这一“世界之最”的纪录一直保持了八九百年之久。
那时,外国人的商船就停靠在广州口岸,把他们喜欢的中国瓷、中国丝、中国灯及金、银、锡、铅等制品运上自己的货船。由于唐代海外贸易的兴盛,世界各国常称中国瓷为“唐瓷”,华人为“唐人”,后来华侨则称祖国为“唐山”。
在今天广州的黄埔区,有一座面积不大的“波罗庙”(“波罗”为梵语“到达彼岸”之意),就是为一个遇难的外国海员而建的。庙中有一横匾,上书:“海不扬波”,表达了这一带村民们善良的祈愿。后来村民出海前,必到此庙拜祭;外国船员在此登岸,也随俗入庙烧香。此庙经历代翻修,至今香火犹在。
温故而知新。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世界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1981年,一位阿拉伯人驾驶古帆船远航到广州,重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行程的感受,留下了一段感人的佳话。199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和平方舟”号豪华游艇,载着联合国官员及2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学者、新闻记者组成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跨越欧洲、非洲、亚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行程万里,于1991年2月抵达广州港,续写着今日海上丝路新篇章。
不衰的商贸大港
广州港从古代起就是世界贸易大港。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枪炮强迫清政府接受五口通商的不平等条约,广州大港的外贸地位下降。但近代的洋务运动使民族资本创办了各种近代民族企业,也使广州商贸渐渐有了起色,商业又有所发展,现在广州港仍是中国三个亿吨大港之一,在世界上排第14位。如今,港口的年吞吐量达11336万吨,国际海运抵达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走进港区,长达10多公里的现代化码头,几十个万吨级泊位,同时停靠着几十艘万吨海轮,海上船桅林立,高大的龙门吊车像一条钢铁长城,成片的集装箱像一座七彩的城市,这就是黄埔港的巨大形象,也是广州商贸之都的象征。
会展经济为商都造势
商业气息浓郁的大都市,离不开会展经济(会议业和展览业)。一场盛会不仅能造就一个思想观念与国际潮流接轨的平台,也能点燃无数个商机。瑞士的达沃斯只是一个小镇,但全世界不少的人都知道它,就因为每年一次的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举行。广州自古以来海运发达,有毗邻港澳的优势,为会展经济在广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浓缩的外贸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初,经贸界人士凭借广东与华侨联系密切的优势,在广州相继举办了内外贸相结合的“物资交流会”,及“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出口创汇占当年国家创收外汇的20%。在总结交流会展经验的基础上,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外经贸部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在广州举办每年春秋两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
广州外贸的显赫地位主要体现在从1957年起,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自问世起,在其后的40多年里,不论遇上多大的风浪,春秋两季举行的广交会始终未断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部缩写的外贸发展史。它至今已举办89届,到会洽谈的客商从最初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81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人。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客商人数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家级贸易盛会。
广交会上,国内企业是卖方,国外客商是买方,合作意向非常明了。因此,广交会自举办以来,倍受外商的青睐。
“铁杆”会员可可扎
皮皮诺·可可扎是一名意大利商人。广交会办了45年,他和中国做了35年的生意。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受到了影响,但广交会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奇迹般地坚持下来。可可扎1966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会上他做成了一笔不小的生意。35年漫长的岁月,他参加了71届广交会,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现在每次到会可可扎都能成交300万美元以上。
在印度从事贸易多年的安丝·休曼先生在印度《论坛报》上发表文章说,“20年来,我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因而多次参加国际商品交易会,但我最近在中国参加的广交会是非常特别和有趣的。”“你在香港一下飞机,一眼便能看到周围到处都是有关广交会的简介以及如何办理护照的说明。抵达广州的饭店后,那里有免费长途车送你去交易会。你不必排着长队等待办理登记手续,他们还会交给你一个介绍交易会所有参展商和产品的光盘,而且所有展台前都配备了一名英文翻译。”
加拿大A·H·INDUSTRIAL进出口有限公司总裁Altaf Husain先生则一语道破了广交会的最大魅力,“所有的货物在一个屋顶下都能找到,真是太方便了。”
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家
在参加广交会的浩荡大军中,有不少民营企业点缀其间,能够拿到广交会的入场券,这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许多商机。
浙江一个只有52万人口的永康县级市,由市政府出面为1500名私营企业老板包下了三架飞机,组成了规模庞大的“五金贸易团”参展广交会。仅两天时间,就拿到1300万美元的订单,成为轰动广交会的“私营企业第一贸易团”。
来自浙江台州的民营企业家——中国飞跃缝纫机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十几年前,他抱着自己工厂生产的一台缝纫机守候在广交会门外。无奈,由于产品生产谈不上规模,无法取得参展资格。而两三年前当他以雄厚的实力入围广交会时,就发出了一个豪壮的誓言,要让“有缝纫机的地方有飞跃。”如今他的产品年销售已达9亿多元,其中40%的产品出口发达国家,终结了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
知识产权“卫士”
这几年到广州做生意的人,好像有了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广州人精明,但生财有道。一般到了广州做生意,被骗的事还真不太多。这里除了人的素质在逐渐提高外,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也给经商者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近年来,广交会不断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在89届广交会期间,更建立了“违反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的参展商黑名单”。对于多次涉嫌严重侵权的参展企业,首次做出扣减其所在交易团下届摊位的处理决定。
上届广交会广东江门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发现有6家公司侵犯自己的电风扇专利,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以书面形式向大会举报,最后由广东省交易团采取措施,撤销侵权产品。使江门家电公司抢回了一个美国大客商的订单,签下了2500万美元的电风扇和260多万美元其他产品的出口合同。通过这件事,使外商充分认识到,中国已经逐步走向法制,合法的生意将会受到保护。对此中外客商赞赏有加,日本三丽鸥公司给大会送来了“知识产权卫士”的奖杯。
资深专家谈广交
胡楚生先生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此前他曾担任外经贸部的新闻发言人。他说,广交会在外商心目中信誉极高的原因,主要是参加广交会的出口企业都是资信好的大公司。中国外贸企业几十万家,但各省市外贸部门只能推荐有出口业绩、实力强的企业参展。广交会成交额从1994年春交会突破100亿美元后,到第89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高达158亿美元。这是吸引中外客商竞相参展的根本原因。从成交的商品类别看,家电出口和日用消费品占总出口额的71%,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量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目前国内许多行业已经意识到会展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诱人前景,纷纷涉足这一行业,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全国性会展网络。而广交会带出了广州一大批商业会展,有中国家具业的晴雨表之美誉的“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中国同类会展中规模最大的“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展”。
推开窗户听潮音。可以说,广州的会展经济为各省市的外贸大军聆听全球经济大潮涌动的声音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世界经济专家预言:21世纪,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将是世界意义上令人鼓舞的新经济带。在被人们称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中,有一座最亮丽的城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优美流畅的高速公路和环形立体交叉桥编织起庞大的交通网络;美丽的珠江环城而过奔流入海。这就是广州,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新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