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关于绿色城市建设的畅想
前不久,林树森市长在中央电视台做客时说: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是生态城市。广州东南部有广阔的水网农田和海域,北部有成片的山林。我们要将城市的总体建设从传统的云山珠水跃升为大山大海的格局。今后,广州市将通过区域合作,在广州市外围建立一个大广州环状绿色生态屏障。他还认为,城市建设不能将草地、建筑等一块块地摆放在那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模式现在看着新鲜,但因是人工刻意造就,过几年就老化了。我们不想构造这样的“花园城市”……
尽管节目播出时,一些城市已是灯火阑珊时,但中国的许多老百姓还是听到了他充满了睿智和信心的话语。
“生态氧库”得天独厚
天然公园越秀山
在中国的北方,一般市中心的公园都是人工为之。而坐落在广州市中心的越秀山公园却是座名副其实的天然生态公园。走进公园到处是百年古木,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中。有时古迹就在离游客不远处,但层层绿色屏障遮住望眼。
园内有座“五羊石雕像”。相传,古代的广州,曾有五位仙人,骑羊带来谷穗,馈赠给居住此地的人们,以祝福五谷丰登,永无饥馑。于是人们将广州称之为“羊城”或“穗”。
著名古迹“镇海楼”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又名“五层楼”。据说自它建成之日,岭南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叛朝廷的地方命官。“五层楼”不低,但乍到此地的游客要在园内曲曲折折的绿色植物遮蔽的山路上寻觅好一会,才能看见这座砖红色古老威严的建筑
。明代广州制造的通高3.4米四爪铁锚,静静地陈列在这里的古代展室里。城楼下是高约几丈、爬满了青苔的古城墙。在“五层楼”上看市区,无边的绿色屏障挡住了城市的喧嚣和忙碌。在这里人们会把有关城市的记忆甩在脑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植被丰厚的白云山
白云山是广州最高的山峰,也是广州最重要的标志性自然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因之丰厚的森林植被对净化广州空气环境起着巨大的作用,又被广州人称为“北肺”。据说,每当秋日天气晴朗之时,就会有白云在山上飘浮,故名白云山。10年前在山顶上建有全国最大的天然环保鸟笼。
坐落在云台西路的云台花园,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来到这里的人仿佛从浓郁的岭南风格的广州来到具有欧陆风情的异国他乡,花岗岩的罗马拱形柱石、高大的喷泉;穿着洁白的婚纱正在水边留影的情侣;现代玻璃温室外用花草铺出的巨型钟正在准确地报时……
广州是全国省会城市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座公园都是一个自然生态的“氧库”,它们给广州带来了浓浓绿色。现广州已有7个森林公园对外开放,其中广州流溪河森林公园、广州石门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广州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正逐步实现着森林围城、城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城市在绿色空间伸展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坐落在广州天河区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的主会场,可容纳观众8万多人。也是新世纪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场馆顶部有两条巨大的飘带型建筑装饰,人们说,它们象征着珠江的内外航道平行着从城市中心蜿蜒流过。
今天的广州是一座向空中伸展的城市。蓝色琉璃瓦覆盖的飞檐耸脊的中山纪念堂、现代建筑语言和岭南文化相融合的广州艺术博物馆、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白天鹅宾馆、广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广场及与它毗邻的大都会商业写字楼和中国市长大厦等遥相呼应,成为一组凸显广州现代化都市风光的标志性建筑。
从83层的中信大厦向市区俯瞰,现代化的广州城浸染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中。
沙面、二沙岛
沙面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都曾是英法租界,特殊的身份,使这里的一切打上了明显的西风东渐的痕迹。外国人在这里建设的领事馆、银行、教堂、医院及体育设施等各类建筑大部分完好保留着。沙面1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有
154棵,最老的古树树龄已达300年以上,是广州珍贵的古树保护区之一。
至今还有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喜欢来沙面徜徉。他们坐在江边,悠闲地喝着啤酒,傍晚看着落日,仿佛在这里寻觅着历史的遗梦。晚上,这里是爱情的天堂,沿江大堤石板上刻着很多被岁月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爱情誓言,散步细语的人们使沙面变得格外浪漫。
如果说沙面代表着广州的过去,二沙岛则代表着广州的未来,。
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的二沙岛,是广州最具现代化风情的宝地。从岸上望去,如果不是一座大桥与江岸相接,二沙岛便是江心孤岛。岛上有25座天然公园,宽阔的公路两旁是宽约80米的绿化带。市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这本可以成为富人区的地盘里,建起了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厅。林树森感慨地说:
“二沙岛的三块绿地,原来有开发商想开发房地产,后来政府坚决表示要留着,如果绿地都开发成房地产,百姓就会对政府的城市规划失去信心。”在岛上管道线路是全部下埋的,看上去由现代建筑物及林带所形成的天际线显得格外清静。
把绿地还给市民
初到广州的人,会听到有人这样说:去到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公园看看吧!人民公园?不就是个街心花园吗,在广州也太多了吧。而当人们真正走近时,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座街心公园之大、市民活动之丰富,堪称广州市民心态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紧张的节奏中透露出的悠闲的生活气息。足球场大小的绿地,中间辟出了许多弧线型的小道。宽敞处,有列成两排的年轻人在对打羽毛球,中年妇女舞起了花扇,还有人切磋着棋艺。最吸引老年人的是业余粤剧“团”的表演,有许多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围坐在那里,听得入了神。草坪的不同地方矗立着“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出嫁的新娘”、“战火中的母与子”等城市雕塑。
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水网,岭南地区确实到处都是绿色。而广州的绿,绿得那么丰富和诗意。公园里、路两旁,到处是古木,树龄动辄就在上百年。细叶榕“须发”飘拂、冠如华盖;樟树散发的香味隔着好远就能闻到;常有老婆婆挎着个篮子,向人们兜售玉兰花……还有火车东站绿化广场、陈家祠绿化广场、友谊商场绿化广场等。在广州,绿地不是仅供人遥观的“摆设”,草坪上无数条小径告诉人们,它是可以让人置身其中尽情享受的地方。
广州市现有公共绿地2611公顷。最近市政府又敲定了“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到“十五”期末,城市居民出门500米半径范围内就有绿地。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0平方米。目前广州60岁以上的老人进公园享受半价和部分项目免费的待遇,10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格外享受200元的长寿保障金。
为城市种植绿色的人
如果驱车在环线路东南地区的两侧上行驶,会看到成片望不到头的温室大棚,这就是被誉为千年花乡的芳村。
芳村有11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爱花养花,靠卖花为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芳村种花的农民达到了90%以上。连绵不断的全国性的花艺会、博览会在这里传递着国内外花卉养殖销售的最新信息。有的农民甚至在早上喝早茶时捕捉到商业信息,下午就能租用车皮,把花卉运到天南海北的地方。有一位广州的干部到新疆石河子地区考察,一眼就看到了标着芳村商标的花卉产品。除了西藏,中国的任何省区几乎都有芳村的花草。
芳村镇的陈镇长说,我在家里从小就跟父母种花,上大学后十棵米兰就能给我交付一年的学费,家里的两层楼就是靠养花盖起来的。
“艺华苑”的主人黄家乐搞花卉有20多年了。第一年他种花成功,一亩地的番石榴就有7000元的收入。1989年他的事迹上了《农民年鉴》,此后他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又办起了产销一条龙的盆景种植业。陈镇长说,由于黄家乐肯动脑子,附近的农民都把他当成风向标。1993年的一天,他的院子里来了一些外国人,给他传递了不少国际信息,说干就干,那个晚上他请人帮他用长途电话及传真机推销货物,只用4个小时就组织起全村老少,向荷兰、德国发送出4000多盆包括杜鹃花、“苏铁”在内的许多名贵盆景。谈到今后的发展,这位老板劲头十足地说,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广州人能像德国人和荷兰人一样,在家里随时都有鲜花可欣赏。
细致、体贴的广州
一位白领女士是从北方一座寒冷的城市南下打工的。从拒绝广州到与这座城市融合,直到现在要把父母接过来永久居留于此。谈到这种变化过程,她说:广州是一个体贴人的城市,在商场,小姐不会因你不买她的东西而给你白眼,一把改锥、一个门铃都透着制造者与众不同的对使用者的体贴。她说,躺在刚刚装修完的高层楼房里,看着窗外的白云在蓝天飘过,阳台上是成盆的被芳村花农不时上门更换过的鲜亮的花草,她觉得生活也像这些花一样鲜活多彩。她说自己所有奋斗中的疲惫都在这惬意的生活中得到了补偿。听着这位女士的真情告白,再去徜徉芳村的花卉大棚,人们相信,那位农民的梦想不会太遥远了。
在广州,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人们的绿色需求。有这样一个四星级的宾馆称为“TOWNHOUSE”,原本朝后院小溪的那一面墙并没有开窗,在园林专家的建议下,发展商改变了主意,湖光绿色一下子进到了房间。看到自然的东西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还有那些在咖啡馆墙上看似不经意挂的鱼篓,也是设计师的良苦用心,为的是增加一些自然的气息。
今日的广州正在日益成为适于人们创业和居住的地方。
一日读懂两千年
“一日读懂两千年”是广州市政府近两年推出的经典旅游线路。有人说,战争可以彻底摧毁一个城市。但是,对于一心想“把根留住”的人们来说,保留各个时期的建筑——历史的碎片,就保留住了城市的灵魂。
在这条旅游线路中,无论是自然质朴的白云山,还是残留城垣的镇海楼;无论是彩塑撼人心魄的陈家祠,还是被誉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甚或是每当多雨的广州大雨突降的时刻、行人躲进上下九步行街开放的骑楼里听风听雨的景致……只要行走其中,都能感受到——历史之船在现代都市的漂流。
如果说,以上诸多景点只是给了游客一个广州有丰富历史的概念,那么,参观南越王墓则如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更为久远、丰富的历史宝藏。有个到广州考察的外国团体因为行程安排得很紧,导游向贵宾们征询意见,是选择参观南越王墓还是直接到上下九步行街购物时?车上比较年轻的客人立即表态:“no
tomb! shopping!”(不要看墓,要购物!),年龄较大的贵宾则坚持看越王墓。最后达成了协议,只看半小时墓。而在参观中,那些金光灿灿的雕龙金玺,精美绝伦的玉杯,精细的丝缕玉衣,把贵宾们看得如痴如醉。那位年轻的贵宾直至走出博物馆门口还拉住导游不停地提问题。
“一日读懂两千年”旅游线自启动以来,成为首季广州旅游的亮点。广州的几十个旅游点被这个创意连接起来,并生动地展示了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广州。
热情的城市建设者
林树森是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第13任市长。他在大学期间专攻建筑专业,深深懂得人居环境的好坏对个城市的重要影响。作为市长,他为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了大量心血。
林树森善于吸收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科学的最新成就,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进行研究,并多次邀请中国建筑界泰斗共同策划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方案。他认为想要吸引有才华的人来广州工作,就必须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适于居住的城市,为此他一直将市政建设放在他工作的首位。在市政建设中,他几乎是身临第一线,他多次向有关部门负责人嘱咐“不管白天黑夜,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都可以随时向我汇报”,并把自己家中电话号码公开给大家。一次,城建处处长为尽快解决一个军械修理厂的拆迁问题,急如星火地于深夜11点30分赶到林树森家,而工人们此刻正守候在工地。果然,他当即研究批阅,使问题不过夜而解决。
广州市社会情况民意调查表明,林树森领导的此届市政府的工作,市民的满意程度达到98%以上。而对此林树森却说:“由此我想起了一批更崇高的人,环线改造中,沿线一万多户拆迁户,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拆迁完毕,没有一户对政府提出任何特殊要求,毅然离开他们几十年甚至是过百年的祖居之地。应该感谢我们的市民们!”
莫伯治,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功不可没。20世纪50年代初他从香港回到广州,参与广州的恢复建设工作,开展岭南庭院与民间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无论是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白天鹅宾馆,还是极具现代语言设计风格的中国工商银行珠海开发中心,或是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无不体现了莫伯治对广州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可以说,广州市许许多多知名建筑物均出自莫伯治之手。为此,他多次荣膺包括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在内的各项大奖。广州市民深深敬爱这个为市政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建筑设计大师。
1997年广州与日本福冈结为友好城市,并先后与洛杉矶、悉尼、温哥华、法兰克福、巴黎等12个世界著名城市结为姊妹城市,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的桥梁。广州在对外交流中不但看到自身的发展的问题,更清楚地看到与世界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在比照中更清晰自己的建设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