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
文/依凡
静升是晋中市第一大镇。2003年,静升镇被评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并列居榜首,她以博大精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人士。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静升的文化风貌和内涵,是汾河流域古村落文化的代表,其中,王家大院堪称翘楚。作为晋中大院中唯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这样说:“王家归来不看院”。
静升,古名旌善。从省城太原南行150公里至大运高速灵石出口处,映入眼前的即是这个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驰名中外的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和千年古刹资寿寺就坐落在古镇境内。
静升东望绵山,西听汾水,南北有黄土高原作屏障,三河由东至西汇合入汾,四面环山抱水,负阴抱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人类生存。远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人类生存,数量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存,殷商墓葬,便是说明。春秋时,晋文公火焚绵山,后悔不及,曰:“为志吾过,且旌善人”,遂将环绵山之田封于介子推,因此,静升取村名“旌善”。后因地方语音演变,转为“静升”。
作为2003年11月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位居榜首,其历史博大精深,文物遍布全镇。旌介遗址、资寿寺、王家大院、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独立庙宇百座有余;家族宗祠超过五十座;民居堡巷村村都有;旌表牌坊二十多座等。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遗物、仰韶陶罐、青铜器等。元大德七年大地震,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今可见的多为元、明、清建筑。仅在静升镇所在地的静升村,就有长达5华里的明清商业一条街;有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国内稀有的乡村文庙,及庙前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大型照壁;还有重修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后土庙,以及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魁星楼和约建于明清间的文笔塔等。这些名胜古迹与周边毗连的商代旌介遗址等,充分体现了静升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抱道在躬”的晋商文化
深宅大院,是静升经济实力的显示;百余座佛、道、儒、俗寺庙,浓缩了北方建筑的精华。这些历史人文和建筑遗存,见证了静升古镇曾经的历史传奇,也述说了一段段令人敬仰的晋商故事。
远在汉、唐时,静升村人已开始走出去从事商贾活动,明清时达到顶峰。千里陉古道与灵沁古道交汇处就在静升境内。明景泰时,静升王氏已为一方“富家翁”。民国初,静升集市贸易繁荣,静升村五里长街商家店铺鳞次栉比,秩序井然,苏溪村被誉为“小天津”。当时修建的商会,捐资商家八十五家,商贾贸易盛极一时。
行遍天下的晋商,发财后几乎个个“抱道在躬”,善士义举,扶贫赈灾,重视教育,崇尚儒学,创造和谐家园,为古镇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静升各大富豪之家,都曾设有家塾,聘“经明行修”、学问深堪、品行端正的名儒为师。聚族而居的堡、巷,多有无意功名的饱学之士设帐授徒于“巷首”、“门边”。有的还设有义塾,主要为家族或里中贫困人家子弟读书求学。静升文庙,就是天下少有的乡村庙学之设。分布在各家深宅大院、古寺文庙壁柱上的各种楹联,直观地向人们旌扬良善、针砭丑恶、教化民众。鉴于楹联众多,内容丰富,当地政府专门组织专家编辑了一册《王家大院﹒楹联匾额诠注》,详细地注释了这些楹联的深刻文化内涵。
施善与崇儒的从商文化,形成了静升尊祖聚居的宗族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以示亲睦”的思想,使聚族而居得以成俗。集广何家、张家,旌介石家、申家,苏溪耿家、郑家、翟家、张家,尹方曹家,静升王家、张家、闫家、程家、孙家,蔺家,核桃洼余家等,都曾大续族谱,积聚族产,制定族规,创修宗祠坟茔。家族之间联姻相邻,使“疏者亲,亲者益亲”。
纯朴厚重的宗族文化,使地方民俗风情自成体系,富有特点。春节社火、清明寒食、戏剧表演、起居饮食等民俗活动是静升古镇文化的灵魂所在。每年正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就是社火演出时间,前两天热闹在本村,后一天邻近各村的火星会、同乐会等齐聚静升五里长街,人们或参与其中,或尽情观看,怡然自乐。由于地处繁华地带,静升王家、张家集广何家等大户人家,都曾创建有乐楼,村里献戏释老神佛、祖宗先灵,村中、社中、族中都有专项开支。清明寒食传为晋文公纪念助介子推植树有功而汗湿如雨的毛驴。如今,清明寒食早已废,但静升一带一直有谚曰:“先寒节,后清明,一百五日在当中”,指的就是清明寒食为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的前一天寒食开始,后一日清明节为终,共禁火三天,告诉大家要有“不居功、不言禄”的精神。
静升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物质和非物质遗存林林种种。王家大院和资寿寺就是镶嵌在这个北方文化古镇的两朵奇葩。
“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朱镕基、尉健行、王兆国、任建新等当时和现在的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王家大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4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王家大院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奇巧的千年古刹--资寿寺
“资寿”之名,以“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而得名,意为祈求佛祖保佑百姓健康长寿,故自古香火旺盛,佛事甚多。
古寺座落在王家大院景区以西2公里处的苏溪村,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古树交荫,风景秀丽。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宋元明重修,共15座殿堂,并有藏经楼、禅堂院、方丈院、钟鼓楼等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2001年,资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整个寺庙依偎在山的怀抱中,红墙碧瓦、古朴雄伟,透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傲然气象。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资寿寺之所以成为国宝,就在于它有两大艺术珍品:其一是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明代彩塑艺术,其二则是风格独特的明代壁画。
资寿寺内各殿塑像79尊,以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艺术水平最高。这些塑像,形态秀美,姿态娴雅、端庄,衣纹线条流畅,比较成功地塑造出人物动感。但在1998年,十八尊罗汉头惨遭浩劫,被四名歹徒全部锯下罗汉头,直到几年后事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见到被盗文物照片,经核对画册认出是资寿寺的罗汉头像,立即指示手下人不惜代价悉数收购,将其全部捐回寺里。
1999年3月29日,遭劫掠五年之久的十八尊罗汉头像得以重归故里,重附金身。由此,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资寿寺十八罗汉彩塑,因牵系到了海峡两岸的关系而更为天下关注,许多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