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在绍兴
文/王 南
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绍兴这样,把一种表演艺术张扬如斯,浓缩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进而浓缩成一种区域精神,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普及,使越剧获得了百年复兴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民谣小调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嵊州市甘霖乡东王村村民把门板铺在稻桶上,四个班里的10个民间艺人加上1个学徒,借些长袍马褂、新娘嫁衣充当“行头”,拼了几张八仙桌权当戏台,化妆登台,演起了《珍珠塔》,一个新剧种--中国越剧由此传出清脆的坠地声。因为只消用笃鼓和檀板来伴奏,称为很草根的“的笃班”或“小歌班”。
20年代,渐趋繁华的上海,游乐场所兴起,各种江南江北曲艺汇聚在沪初露头角,“的笃班”们也开始闯荡上海。他们从“绍兴大班”中吸取了不少营养,1920年,男演员为主的“的笃班”,带着《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第4次闯进上海,才算站住了脚跟,1922年即以“绍兴文戏”的雅名,登上了“大世界”的舞台。
“绍兴文戏”还是以男演员为主的,到了1923年,艺人金荣水在嵊县组建了“女子文戏”的科班,女班蜂拥至沪,到1940年有36个在沪荟萃,一时“女子越剧”及其委婉清柔的唱腔便风靡了上海。这时的上海,由于商业的充分市场化和思想的活跃,带来了文艺高度竞争发展和高质量繁荣。“女子越剧”在上海和浙江市镇站稳脚跟并一枝独秀代表了正宗越剧,这是越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浙江绍兴嵊州那棵大榕树下,民间艺人的初次登台说唱犹然在耳,这门年轻的剧种,却已经历了百年的风云,逐步从沿门卖唱的曲艺样式发展成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越剧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精华,表演细腻、动情,唱腔委婉动听,风格柔美抒情,受到了大批戏迷和观众的青睐。
昔日沿门说唱的民谣小调,如今登上大雅之堂。今年10月,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绍兴隆重举行 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庆祝这一中国第二大剧种的百岁生日。
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绍兴这样,把一种表演艺术张扬如斯,浓缩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进而浓缩成一种区域精神,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普及,使越剧获得了百年复兴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打造品牌
一种从乡间传出的方言之音,何以能逐渐弥散,沿着不息的剡溪,飘过曹娥江,流入黄浦江,最终风靡全国,倾倒华人世界?一个地方剧种,虽历经岁月流变,何以能保持百年不衰?在越剧诞辰百年之际,问题的答案,可以在越剧的故乡--浙江绍兴找到。
在越剧百年之际,同样也有人在追问,越剧还能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吗?追寻越剧发展史,不难发现,越剧经历过兴衰起伏,但这种乡间艺术最终走向了全国舞台。
夏日,绍兴剧院座无虚席,台上正在上演余姚越剧团的《玉堂春》。与此同时,与绍兴市区相隔近百里的上虞偏僻农村驿亭镇杨梅村,五六百名村民簇拥在村口戏台下,聚精会神地观看绍兴戏迷协会送来的越剧折子戏。
穿行在绍兴城乡之间,乡间屋檐下,田间地头,街肆酒楼,不时有温婉的越剧之音传来。在江南的这块土地上,越剧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间的,无论农忙时节,还是闲暇之余,吟唱越剧已成为他们的惯性。
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辉煌以后,绍兴越剧演出市场一度步入低谷。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越剧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区每年的越剧演出场次没有超过5场。
2003年夏,怀着投石问路的心态,绍兴市演出公司全程承办首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17天里,来自江浙沪三地10个越剧团演出了《梁祝》等经典越剧。越剧明星汇集一堂所形成的轰动效应,让大展演一炮打响,展演甚至无法如期闭幕,创下了绍兴越剧史上上演剧目最多、演出时间最长、自费购票率最高的纪录。
最难得的展演期间85%的平均购票率,基本上都是观众自费购票,不少戏迷一口气买下十几场二十几场的套票,一些场次甚至连上海、杭州的戏迷也慕名而来。
2005年,浙江绍兴开通“越剧大巴”,流动的大巴车行驶在绍兴的城镇、农村,为农民、工厂外来女工等提供免费的文化大餐。今年,绍兴启动“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将车驶向了更多更远的乡村。
在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成功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正在成为荟萃越剧精品、展示越剧魅力、推动越剧发展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