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
--贵州铜仁地区水利扶贫方试点侧记
文/本刊记者 刘 琼
潘新华成长和生活的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处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年降雨量1300毫米,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区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喀斯特地貌发育,山高谷深,水低田高,耕地分散且多为坡耕地,加上大多数坡地无水利设施依托,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0%,造成工程性缺水严重。2006年9月26日,水利部在贵州省铜仁地区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这个消息,让缺水贫困的农民潘新华欣喜万分。
缺水山村的企盼
“不能再靠天吃饭了。” 潘新华感叹道。
与“3天不下雨就旱,3天连下雨就涝”的铜仁地区的其他农民一样,潘新华根除水荒的愿望十分强烈。他告诉记者:“听说水利部和省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放在我们铜仁地区的消息后,我们全村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得了。这是我们多年来,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祖祖辈辈一直在盼望的事情!”
潘新华盼着水,不仅仅是因为自家的那份地,他是铜仁市鱼塘乡牛场坡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来,缺水一直是这个想带领村民富裕起来的基层书记最闹心的一件事情。去年一场近20年来罕见的严重伏旱,使铜仁地区90%的乡镇,70%的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1%
,粮食减少近12万吨,有84.8万人、54.17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有的地方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以外去挑水吃,有的不得不靠消防车送水。
然而更让铜仁农民心急的是,干旱成为铜仁地区发展的“短板”,一直扼住该地区的喉咙,长期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牛场坡村跟全区许多地方一样,也是严重缺水,长期以来我们只能靠天吃饭,饱受了干旱缺水之苦。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一直是我们最大最迫切的心愿。”潘新华说。
愚公移山,搬走“因水致贫”
“去年夏秋两季场达3个多月没有下雨,今年又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伏旱。以往发生旱灾, 我们常规的办法是向上级汇报,向民政申请救济,发动干部群众挑水浇田。用大上水利设施的办法来解决干旱问题过去我们不是没有想,而是不敢想。”铜仁地委书记杨玉学说,“去年那场严重的旱灾之后,我们痛定思痛,下决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苦干十年,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在铜仁下定决心治旱的同时,国家水利部也给予铜仁新农村建设大力的支持。“解决贫困地区因水致贫问题,选择在铜仁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出于多方面考虑,”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启动现场说,“首先,这一地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在这里试点取得成功对全国水利扶贫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二是铜仁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频繁发生的严重旱情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铜仁地区大干水利有着十分难得的群众基础。”
的确,在久旱中“煎熬”山区农民对战胜干旱,抱以极大的热情。在去年今春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广大机关干部、民兵预备役部队积极参与,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开展了渠道清淤、防渗补漏、水毁工程修复和水库除险加固等冬修水利工作,这些为铜仁水利扶贫试点也打下了基础。
水利扶贫,带来鼓舞和希望
其实,铜仁地区各族群众在与干旱缺水的长期斗争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治旱的经验,其中修建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三小”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和旱地浇灌的方法,就是一项治旱的有效措施,它不但能够较好的解决群众的增产增收问题,还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
德江县青龙镇安家渡村青年农民安永飞一家老少指望着一块2.5亩的田过日子,由于缺水灌,每年都欠收或绝收。无奈的他只好带着妻子到广东打工。去年,县里在安家渡村发展“三小”工程,当他堂兄打电话告诉他说,修建池子国家有补助,他带着妻子就回来,在亲戚及邻里帮助下靠近溪流处修建了一口200立方米的池子,今年受旱田变成旱涝保收。
“去年新修的6000口‘三小工程’,今年全部派上了用场,有三小工程的农户都丰收了,没有三小工程的农户都在遭灾了。这说明国家水利部和省政府让我们在山区、半山区用三小工程解决补充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是符合我去实际的。”铜仁地区行署专员谌贻琴说。“今年国家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将给铜仁‘十年治旱’的目标带来新的机遇。”
像是在龟裂土壤中的挣扎生存的植物沐浴着翘首以盼的那场甘露一样,水利扶贫试点的消息,滋润着山区农民的心田。“现在水利部和省政府把水利扶贫的试点放在铜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潘新华说,“这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是真正关心我们农民,是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们要拿出当年农业学大寨那样的干劲,来完成好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