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让社会更加和谐
--访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
文/本刊记者 李国文
上海将于2007年10月2日-11日承办第12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世界特奥会首次在亚洲,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举办。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专为智商在70以下、年龄在8周岁以上的智力残疾儿童及成人提供运动和比赛的活动。世界特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夏季一次,冬季一次交替进行。
按照国际特奥会惯例,在正式举行大赛前一年,要安排一次国际邀请赛进行预演。“2006年特殊奥运会上海国际邀请赛”于2006年10月12日-20日举行。在邀请赛进行期间,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就本刊记者所提出的世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爱更在细微处
记者:上海如何调动市民对智障人士的关爱之心?在志愿者招募方面,上海作出了哪些努力?
周太彤:为了调动市民对智障人士的关爱之心,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进行了全方位动员,共同支持办特奥,关爱、关心关注智障人士:一是对智障人士及其亲友进行宣传动员,激发其参与热情;二是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关注和支持特奥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动市民参加志愿者行列,以实际行动服务特奥、奉献社会;四是广泛开展特奥宣传教育,让特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
在志愿者招募方面,上海作出了有成效的积极努力。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需要4万名志愿者,执委会已设立志愿者工作部,各区县相应建立负责职员者招募和管理的专门工作机构。通过招募,目前已由1万多名志愿者报名。首批4000名志愿者接受了基础和专业两方面的培训,在这次国际邀请赛和团长会议期间,分别为运动员及来宾提供翻译、照料护理、接送及活动本身的服务。下一阶段,还将面向国内外进行公开招募。
通过志愿者活动,一方面,帮助智障人士顺利完成比赛活动;另一方面,致力于改变人们对智障认识的态度,消除漠视和排斥,让全社会理解和接纳他们。
记者:特奥场馆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太彤:特奥会有着不同于一般体育赛事的特殊性。既要适应于国际场馆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在无障碍设施上。所以,特奥场馆设施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和提升场馆为智障人士、残疾人服务保障功能,以满足赛事需求。
将承担特奥会开、闭幕式会场和田径赛场的上海体育场,根据奥运会标准和特奥会的特殊要求,对残疾人的盲道、坡道、厕所、垂直交通进行全面更新达标;在体育场4个通道等部位设立特奥所需的厕所、茶憩、医疗等临时设施。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比赛场内竞赛组织,做好场外的出行安全、饮食卫生、医疗保障、运动员住宿等一系列工作。根据不同国家的代表团,制订富有特色的接待方案,从“细处”着手,在“特色”上下功夫,体贴入微,对智障人士包容、尊重和关心。
走出小家 融入大家
“8:30 家长送来,9:00上课,10:30眼保健操,10:45 生活料理,11:30午餐;13:30下午课,15:00广播操,15:45兴趣、爱好培训,16:30家长接走。”这是上海市虹口区曲苑街道18岁的沈铭2006年在“阳光之家”普通一天的生活。10月14日,她与曲苑社区接待的本次邀请赛的德国代表团共同度过这一整天,更高兴的是能与20岁的德国皮筏艇运动员亚历山大·西兹(Alexander
Schiz)一起画大熊猫。
在“阳光之家”成立之前,有智力障碍的沈铭待在家里很闭塞,也没地方可以学习,这让沈铭母亲张女士都感到很自卑。“现在好了,孩子有地方学点东西了”张女士说,“孩子都变得开朗了,也自信多了。”
2005年,上海市政府从关心弱势群体的高度出发,组织1万名智障人士参与培训、康复、简易劳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具体措施就是在街道、乡镇建立“阳光之家”,组织智障人士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目前上海市共建有“阳光之家”233个,注册智障人士近11500名,服务人员近1200名,志愿者近2400名。“阳光之家”将会迎着阳光继续先前。
记者:2005年实施的“阳光之家”与特奥“社区接待计划”是如何对接的?上海作出了哪些努力?
周太彤:社区接待计划是特奥会有特色的非体育项目。在历届特奥会开幕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代表团会提前抵达举办地,参加运动会举办方为他们在社区安排的食宿、体育训练、参观购物、到居民家做客等活动。目的是让运动员适应当地时差、气候、饮食和文化,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让特奥运动员分享平等、接纳和包容,从而体验到除体育比赛以外的更多的快乐,体现了特奥运动的宗旨和理念。
“阳光之家”计划与特奥“社区接待”计划有着为智障人士服务的共同宗旨,更有着不同特点。“阳光之家”计划面向广大智障人士,贯穿于他们日常生活;而特奥“社区接待”计划只是在特奥运动会期间展开,是项非体育的特奥活动,面向各国特奥运动员。
上海在认真实施“阳光之家”计划的同时,这次国际邀请赛,在19个区县安排了“社区接待”计划,第一次组织特奥运动员进入居民家庭,既为明年作了积累经验的全面预演,又通过与智障人士的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推行“阳光之家”计划。
特奥,打造和谐的契机
记者:2007年特殊奥运会的几年准备工作,尤其是今年特奥上海国际邀请赛的举办,对本市的特奥和残疾人事业将会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周太彤:承办2007年第12届世界特殊奥运会,不仅是国家交办的任务,也是上海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11月成立组委会以来,我们按照组委会提出的要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奥运会的重要意义。近2年的精心准备,对本市的特奥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特奥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本次国际邀请赛所使用的全市19个区县35个比赛场馆,得到系统的改建、改造和完善,场馆功能得到提升,更加符合残疾人比赛需求,这为特奥运动的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是智障人士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本次国际邀请赛,实践“勇于尝试、争取胜利”的特奥精神,使智障人士体能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是进一步营造了关爱智障人士、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邀请赛中智障人士所表现出的自强自立精神将进一步感染社会大众,推动智障人士和健全人更加融合。
记者:您如何理解特殊奥运会一贯的理念?2007年特殊奥运会又是如何贯彻这些理念的?
周太彤:特奥运动会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共同参与、分享快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特奥运动相信,通过参加体育训练及比赛,智障人士得以在身心健康上和社会交往中受益,由此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发展,使家庭和社区都充分认识到,智障人士应该生活在一个平等、受尊重和被认可的环境中。
2007年特奥会组委会主席、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得好:“办好一个运动会,改变整个社会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经过面向全球征集,本届世界特奥会的主题和会标。主题是“你行我也行(I
know I can)”,旨在表达智障运动员“平等、参与、融合、快乐”的心声和我们尽力办好本届特奥会的决心,充分体现特奥运动的理念和使命;会标的图案是一个满含祈盼、关爱的眼神,代表了智障人祈盼平等、接受和包容,旨在全社会要关爱智障人士,关注和聚焦特奥运动这项崇高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