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指挥长风采

文/孙翠平 骆元军

满载着激动、希望和对西藏神往的列车,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奔驰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穿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欢呼的人群和火车的隆隆声打破了这个亘古荒原千万年来的宁静。凝聚着千万人血汗,牵动着亿万人心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了!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个奇迹,它圆了国人一个世纪之梦、一个民族之梦、一个铁路之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内地一半,极端低温达到零下40.8摄氏度,雷电、风雪、沙暴肆虐无常。有人说,在这 “生命禁区”的高原上生活的人,本身就是奇迹;而在这“生命极限高度”的高原上创造奇迹的人,无一不是英雄。

彭江鸿,青藏铁路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他曾先后奋战在青藏线上10年之久,是个“老青藏”了,朋友们亲切地戏称他为“彭大将军”。见其本人,还真有点战场上指挥若定、睿智果断、气宇轩昂的大将军风范。这位常年奔波在青藏线上的总指挥,对筑路者的艰辛和当地环境的恶劣体会最深。他说:“每次我到青藏线上,心灵都会得到一次净化。”每个来到青藏线的人,当他面对凛冽的冰天雪地,看到当代那些最可爱的人,听到他们拼搏奉献的一桩桩感人故事时,才真正体会到彭江鸿这句话的深刻。

“我只是千千万万筑路大军中的普通一员”,面对荣耀和赞誉,彭江鸿很淡然。但是,当他谈起那帮敢打善拼、无私奉献、团结奋战的弟兄时却很动情……。

臧守杰:“最满意员工的团队精神”

彭江鸿对中铁十三局青藏铁路指挥长臧守杰是这样评价的:“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又很富有个人魅力。面对各种机会和诱惑,心如高原磐石,矢志‘天路’不渝”。臧守杰自己却说:“十三局集团能够在青藏铁路做出今天的成绩,每一个员工对青藏铁路的奉献都是一样巨大的!”他说,最令他自豪的是自己率领的这支出色的团队,从每个队员身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

“他是个懂得领导艺术又极具人格魅力的管理者”,队员们对他这样评价。但是他的谦和、儒雅气质让人很难把他和艰苦的工地联系起来,他倒更像是高档写字楼里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臧守杰今年46岁,担任项目经理10余年来,他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团队精神,调动每个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宝贵经验,在青藏高原这个必须依靠团队作战的特殊生存环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关键是要会用人,要把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作用才能发挥最大化。”臧守杰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而语气中却充满了骄傲与自信。

三月的西藏,寒风猎猎,氧气稀薄。臧守杰率领先遣人员在高原环境最恶劣的时候进入西藏。中铁十三局集团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承建的标段全长58.65公里,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非常低,施工和生活都极为困难。为了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臧守杰常常步行七八公里亲临第一线指挥;晚上招集会议,处理业务,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他,使他不得不一边输液、一边吸氧,一边工作到深夜。 在青藏线上的几年,臧守杰曾经因工两次出车祸,但他每次刚刚康复就要求立刻返回工地。妻子张秀珍说,臧守杰对青藏铁路有着太多的回忆和太深的眷恋,“他去了,有个好心情,也许对身体反倒有利”。

臧守杰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十三局先后有40多项单位工程被青藏铁路总指挥部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2004年,臧守杰带领员工在古露车站再造的8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全部成活,成为青藏线上环境保护的首创之举,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2005年,十三局一举获得业主劳动竞赛综合评比第一名的傲人成绩。臧守杰先后获得铁路火车头奖章,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并被建设部授予200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就像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的代课老师,我要把带上青藏高原的参建员工一个都不能少的带回去。”臧守杰告诉我们,如何保护好每个参战员工的身体健康是青藏高原施工的三大难题之一 ,为此,我们投入了420多万元建立工地医院,购置先进的高原保健医疗设备,安排员工定期体检、卫生所医护人员每日每夜巡诊查铺等。2004年,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十三局工地医院被确定为全青藏线唯一的医疗观摩单位,受到230多位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至工程结束,十三局没有发生一例高原病。

解方亮:列车通过标段的那一刻最开心

中铁十九局青藏铁路指挥长解方亮是2004年度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2006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提起解方亮,彭江鸿赞不绝口:“他非常敬业,除了特别能吃苦,率先垂范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知识丰富,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是个不肯轻易服输的硬汉子。”

解方亮科班出身,具有很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在进入藏区前积累了十几年的工程管理经验。解方亮性情豪爽,做事果断,却是个不善于言辞的人,而真诚、朴素的语言,却让能参透他的人更深了一份感动。从2002年3月进入青藏线勘查施工现场,一直到最后建成通车,解方亮在青藏线上5年了,除每年春节几天外,他几乎从未离开过工作岗位。他喜欢读书,知识涉猎面广泛,坚持阅读英文报纸和杂志,这些几乎是他在青藏线上唯一的业余生活。

高原环境“欺男不欺女、欺强不欺弱”。解方亮身高1.83米,英武挺拔,是高原反应“欺负”最厉害的类型,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他迅速地消瘦,经常感觉到要一头栽倒在地。长期的曝晒,他的皮肤变成了黑红色,脖子、耳朵、手背爆起了一层白皮,高原强紫外线刺伤了他的眼睛,他的视力下降得很厉害,眼睛又红又痛,对光线极其敏感,在室内都不得不戴着墨镜。

工作中的解方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说:“我有幸参加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有幸代表十九局集团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是我的光荣,我决不允许工作中有一点疏漏!”十九局工程驻地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那曲两县境内,那曲海拔在4600-5000米之间,属寒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零下2.9度,年冻结期长达8个月,每年8级以上大风的天气超过147天,气候变化无常。高寒缺氧,当地42万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上没有一棵树,连猪和鸡都养不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十九局面对的却是唐南段站前站后工程量最多、唐古拉车站世界海拔最高(5072米),站后房建施工战线跨度400余公里、施工队伍最分散的艰巨任务。

在自己的记忆里,解方亮将永远都不会忘记2004年春天那个绵长的雨季!

正当十九局的施工进程进入关键时期,青藏高原的雨季却提早到来了。你能想象这样的场面吗?大雨连绵不止,泥泞不堪的施工现场,200多辆运输车小心翼翼的行驶着,一辆车爬坡不慎,堵塞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在倾盆的大雨里,上百个工人混在一起高喊着号子拼命拉着钢丝绳……解方亮流泪了,这样的场面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阴雨泥泞,来回60公里,解方亮仍然坚持每天上三趟工地,凌晨3:00回到指挥部是经常事。由于工地路段崎岖不平,长期颠簸,受损的腰肌使他的走路姿势明显异样。在那些阴霾泥泞凄风冷雨的日子里,解方亮和他的团队从来没有如此期待过雨过天晴,每个人都有些神经质的关注着天气预报。解方亮说:“那些下雨的日子,我们的心里仿佛都发了霉,面对大自然的无情,心情也像天空一样灰暗。”

为了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十九局指挥部投入700多万元,购买了高压氧舱、大型制氧机等医疗设备,建立了医院、卫生所、医疗站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甚至在工程即将结束的2005年,解方亮还毅然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十九局职工包括民工高原发病率仅为0.36%,比铁道部青藏总指挥部允许的2%指标,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无一例死亡,是青藏线高原病发病率最低的单位。

措那湖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鹤、棕头鸥和斑头雁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怒江的发源地,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敏感地带。

为了保护措那湖,解方亮带领工程人员用20万余条编织沙袋垒起了绵延40公里长的防护墙,防止了工地污水和垃圾冲入湖中;路边每隔2公里放一组蓝色铁皮垃圾箱,定期处理;严格控制施工作业界限;严禁员工在湖中钓鱼、捕捞。他们的做法在青藏线全线得到了推广。指挥部连续三年被西藏自治区授予“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荣誉。 一分汗水、一分回报。在解方亮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建设工程的过硬质量使他们感到自豪。十九局集团先后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杯”,连续三年获得“青藏铁路建设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劳动竞赛施工系列第一名”、“劳动竞赛2005年度站后系列第一名”,两次获得铁道部质量信誉评价第一名,被西藏自治区授予“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 等荣誉,19项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2006年十九局指挥部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杯”的最高荣誉。

“青藏铁路建成后,列车通过我们局标段的那一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是的,铁骨柔情!当轰隆隆的列车在解方亮面前疾弛而过时,多少的艰辛在那一刻都化作了这个铮铮铁骨硬汉眼中的泪水。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