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衢州:名城无处不园林
文/武眉凌
衢州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浙江的西部,是一座有1800年历史的古城。在衢州,没有高楼的华丽,没有房地产开发热潮下的世间浮华,把衢州建设成为“水绿相融,城在园中”的山水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定位,使衢州享有“浙江绿源”之美誉,成为浙江省域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
1994年,衢州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国家级动植物保护区古田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三衢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钱江源、“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世界地质奇观乌溪江节理石柱、天下第一圣山关公山等一批独特的旅游资源。衢州城则四面环山,三面绕水,衢江、乌溪江穿城而过,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古城,城内拥有“普天唯二焉”的南宗孔氏家庙和围棋之根烂柯仙山,以及许多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城墙和历史街区。
对于衢州的山、水、绿色与园林,作为城市形象的雕塑者与建设者,衢州市城建局局长李邦勤最有发言权。
据介绍,近几年,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衢州市政府确定了以古城区为主体,古城墙为主脉,突出以南宗孔庙为代表的57个文物古迹点和水亭街、北门街两片历史街区,点、线、面有机联系的整体保护格局,编制了两个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完善了围棋仙地烂柯山风景区详细规划,实施了府城、南宗孔氏家庙、天妃宫、神农殿、周宣灵王庙、府山、“衢州三怪”传说地等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改造了坊门街、新桥街街区,较好地延承了城市历史文脉,形成了古城特有的格局与风貌。
衢州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祥地,水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天然优质的一级地表饮用水源。在水景观保护营造方面,衢江、乌溪江两岸建设成为滨江生态景观绿地;支流石梁溪的综合治理,建设生态防洪堤,构筑了水与绿的交融景观;庙缘溪与衢江交汇口建设成了以“水”为主题的湿地景观;在发挥其生态、水上交通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了城市的水景观;老城区的水景观营造以原府城护城河斗潭、南湖为抓手,贯彻“控染、引水、疏湖、建园”的方针,带动城市内河和县学塘、蛟池塘、建乙塘、公园河等各水域的整治工程,将乌溪江清水引入到了城区。
结合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园绿地及街头绿地,逐渐完善了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实现了整个城区公园绿地的点、线、面有机结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03%,人均公共绿地在10平方米以上城区市民只要出行200至300米,就进入到了公共绿色空间。
穿行在衢州街头,扑面而来的绿色,令我感到阵阵轻松。或是街头的小游园,或是一大片的市民休闲绿地,宜草处是整修平铺的绿草,宜树处是或高或矮的乔灌木树,这些绿地,如颗颗明珠,点缀着衢州古城,让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城市越显年轻。
衢州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实是很有讲究的,绿化树种的选择要能够充分凸显城市的地带性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在雅仕路的行道树绿化和三衢路中间绿带采用的就是衢州的特色树种--香枹树;即将建设的严家淤公园,将以衢州木並
柑为基本树种,精心打造为衢州的“橘子洲头”。李邦勤说,衢城四周有几百平方公里都种着柑桔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柑桔之乡”,今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首个省级桔海森林公园。
走在修复完好的南宗孔氏家庙,纪念北宋“铁面御史”的赵扌卞祠以及各具特色的天妃宫、神农殿、周宣灵王庙、衢州书院和水亭街、北门街历史街区,这些历史遗存,粉墙黛瓦,一派徽式建筑式样,都是研究衢州城市建筑历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不过,我似乎对始建于东汉(25~220)的衢州府城墙更为情钟。这座规模宏大,全长近七公里的古老城墙现存六门,东、西、北城墙较完整,南城墙部分保存,其余城墙遗址有的露出地面,有的在现城市地面以下80至100厘米仍保留城墙基址,因而整个城墙清晰可辨。城墙厚度大约在3至9米之间,内外包砌砖石,结构坚固,形制独特,城台平面为回字行,马道宽大,方便人员器械调运,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历史遗产是衢州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好历史遗迹,衢州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2001年果断地选择了向衢江以西开发建设新城区的决策。
目前,西区已完成了10平方公里的道路框架建设,进入大型公建设施建设和住宅小区开发阶段。古城与新区隔江相望,正相互诉说着衢州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