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文/罗 琦

男女比例失调,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远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自然平衡。

提起18年前的那个晚上,王美龄至今还会眼圈发红,内心充满了难言的酸楚。

王美龄是中部地区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梅桥乡的一名农村妇女。1988年的一天,生有两个女儿的王美玲在医院进行了节育手术。按照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夫妇(双方都是农民)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做节育手术的当晚,婆婆禁闭房门不让我进,我只能回到娘家住。” 王美龄说。其实,婆婆不让媳妇进门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王美玲没有生个男孩,让这个家庭“断了香火”。在封建传统比较浓厚的农村地区,这往往会招来外人的轻视和白眼。

可是,王美龄至今没有为当初的“大胆举动”而感到后悔,相反,由于孩子少、拖累小,王美龄和丈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如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康之家”。不过,令王美龄更高兴的是,她现在不必为农村地区大多数人依靠“养儿防老”的现实而发愁了,因为当地政府已给她们这些计生纯女户(包括“单女户”和“二女户”)办理了养老保险,待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时,他们还可以免费入住政府创办的养老机构。 然而,在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像王美龄这样具有开明生育观念并付诸实际行动的人并不是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抱有“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的生育文化观念。

由于中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旨在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些父母为了想要一个男孩,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例如偷生、鉴定胎儿性别、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等。毫无疑问,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日趋升高。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每出生100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按照国际标准,正常范围在103-107。据主管人口政策的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2,属正常范围。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一比例逐渐升高,1982年为108.47,1990年为111.14,2000年为116.86,2005年达到了118.58,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并持续保持较高态势。其中,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尤为严重。例如,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性别比为112.8,而农村则达到了118.1,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

“男女比例失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结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治理方式,带来的负面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说。

最近,作为对赵白鸽言论的注解,一些有关男女比例失调的新闻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2006年8月1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06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该绿皮书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严峻现实。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表示,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人口问题,但这个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她甚至预言,20年后,中国将会有10%左右的男性出现婚配困难。紧接着,据《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报道,20年后,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有两成男子可能成为光棍;2010年,南方沿海地区广东省至少缺少20%的新娘。

“中国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障体制很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技术(用来鉴定胎儿性别)的滥用。”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曾撰文指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幸福女童班

2005年10月,中国政府首次将解决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列入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随后,中国国务院在专项文件中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到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到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到2020年,社会性别平等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和自觉行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稳定的自然平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推出了一项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关爱女孩行动”。2003年5月,这个行动在全国开展试点;2005年12月,国务院下文全国推广“关爱女孩行动”,这个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通过提高女孩的地位,让女孩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一个平等的权利。 2006年9月4日,一场由十几个国家部委参与的“关爱女孩”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在首都北京启动,这次活动横跨中西部六省(区),历时18天,行程近万公里,进行现场活动的地点都是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地区。据组织这次活动的官员宣称,此次声势浩大的“关爱女孩”行动,是中国政府向外界展示治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决心的一个鲜明的信号。

中部地区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此次“关爱女爱行动”的第一站。该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位运行。

余冰慧是郾城区伊坪小学五年级(6)班的学生,自出生以后,她就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原来,余冰慧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父亲通过B超鉴定就知道妻子怀的是一个女孩,因而要求妻子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夫妻俩为此发生了一些争执,最后父亲一气之下,抛下怀孕的妻子一走了之。

余冰慧出生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余冰慧上学后,母女俩的生活变得更为拮据。正当要强的妈妈为女儿的将来犯愁时,一个好消息让她看到了一些希望。

2003年5月,郾城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关爱女孩行动”的试点县区。此后,围绕女孩及其家庭的生存、发展问题,郾城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向全区计生纯女户女孩发放了“幸福女孩绿卡”,为全区计生纯女户家庭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持卡女孩就医时,可免去挂号费,减免20%的手术费、药费,计生纯女户家庭女孩及其父母每年可在计生服务部门免费进行一次体检等。

2005年,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的计生纯女户家庭的孩子入学问题,郾城区在辖区每个乡镇开设了一个“幸福女童班”,主要是面向贫困的计生纯女户家庭,学费全免,学习用品全部由学校承担,每年学校发两套校服。

余冰慧如今就是“幸福女童班”的一员,她班上现有64名学生。为了保证每位女孩健康成长,学校选派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幸福女童班”的各科老师,根据女孩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发展变化,建立成长档案。

“我曾经很羡慕别人有个爸爸,现在,有了大家的帮助,我是个幸福的女孩。” 余冰慧说。

与此同时,郾城区对人均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的贫困计生纯女户家庭,还推出制定了一套发展计划,有的提供发家致富的经济发展项目,有的提供一份小额贷款,有的优先安排就业等等。例如,郾城区通过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等手段,先后把当地35家重点企业确定为关爱女孩就业基地,至今共帮助552名家境困难的计生纯女户家庭的女孩找到了就业岗位。

阳光之“家”

86岁的赵兰英老人脸上挂满了笑容,不断用手扯着身上的衣服,“你看,这些新衣服都是养老院帮我买的,多好看啊!”家庭贫穷的赵兰英,苦了一辈子,几乎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守寡多年的赵兰英,是郾城区龙城镇十五里店村的农民,两个闺女出嫁后,由于没有儿子,她只能一人独自生活。“房屋漏雨,家里没有电,被子盖不全。”赵兰英这样描述自己的晚年生活。

由于中国乡镇养老体制还很不完善,规模偏小、资金缺乏的乡镇敬老院往往主要是面向那些无儿无女的高龄老人,像赵兰英这样的计生纯女户老人不在政府福利养老范围之内。这种现实也是造成“养儿防老”在中国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盛行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2003年5月,为了解决赵兰英这样的计生纯女户老人无儿养老的后顾之忧,郾城区政府开始在全区实施“阳光温暖工程”:对原来的乡村两级敬老院进行改造扩建,在乡镇建立“阳光之家”,在行政村建立“温暖小区”,凡年龄在60岁以上的计生纯女户老人以及无儿无女的高龄老人都可以免费入住,其中,“阳光之家”主要是面对那些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温暖小区”主要是接受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

赵兰英住进龙城镇“阳光之家”已2年了,按照政策规定,她不仅吃住全部免费,而且每月还能领到50元的生活补助。在其他一些试点地区,当地政府已开始给计生纯女户家庭办理养老保险。例如,中部地区江西省瑞昌市已投入1300万元,为1300名农村二女户家庭办理了养老保险。

龙城镇“阳光之家”住着71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其中,有5位计生双女户老人,2位独女户老人。赵兰英住在一个大约18平米的宿舍里,与她同屋的还有另外一位老人。屋子收拾的非常干净,床上叠放着一条毛毯和两条棉被,屋顶还装了一个吊扇。“在这里睡觉冬天暖和,夏天有电扇。” 赵兰英非常知足地说。

每隔十几天,两个女儿都会来看望赵兰英。白天没事的时候,赵兰英喜欢到娱乐室看电视戏剧节目,虽然耳朵听不太清楚,但与其他老人围坐在一起,赵兰英感觉内心比较踏实。

“我在这里生活的很好,没有儿子也一样能养老。” 赵兰英笑呵呵地说。

据漯河市计生委主任张雪莲介绍,郾城区已投资600多万元,改建或扩建了20座“阳光之家”,78个村级“温暖小区”,共入住老人975位,其中计生纯女户老人206名。

“阳光温暖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群众的震动很大。”龙城镇负责人李哲说,“阳光之家”运营后,很多群众跑来“参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据《漯河日报》报道,自今年元月份以来,郾城区共有21个独女户家庭主动放弃了想要二胎、生育男孩的念头,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