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妈祖 民族的妈祖
本刊记者 刘琼
杨世展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爷爷一起去祭奠妈祖诞辰时的情景。
在香气缭绕的妈祖庙里,金碧辉煌的神像下,杨世展望着爷爷和其他大人虔诚的脸,聆听着他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希望,那时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的只是好奇。
多年后,在外求学的杨世展回到福建莆田,再次来到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主殿前,仰望着妈祖的神像时,他才真正为妈祖博爱与祥和的神韵而感到情感的升华与精神的莫大慰籍。“这已经是融入我们闽南人传统和习俗的东西,”杨世展说,“不管妈祖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和神奇,但只要妈祖的故事永远流传着,人们就有着心灵的寄托。”
听着妈祖的故事长大
像福建的很多孩子一样,从小杨世展就是听着妈祖的故事长大的。他听爷爷说,每到海上风浪大作,有渔船遇难的时候,高喊妈祖,就会有妈祖显灵,用飞鸟和灯笼为渔船导航进入安全地方。现在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她,每年妈祖的诞辰,就会在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组织壮观的大型祭奠仪式,来自台湾和国内的朝拜者络绎不绝。据湄洲妈祖祖庙介绍,全世界26个国家及地区2亿多人听说过妈祖的神话,并且把它当作心中的最为尊敬的海上女神。
杨世展还记得,就在去年9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一行访问大陆时,也曾来到妈祖故乡湄洲岛参观了妈祖庙、祖庙新殿。当郁慕明行走到祖庙顶峰的妈祖石雕像前,看到湄洲妈祖祖庙的员工打出“郁主席,妈祖佑你”的横幅时,感动不已:“在这样的阳光下,感受到的是大地的温暖,我来到这里,感受到的是一颗平安的心,两岸之间的和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今天看到大家和和气气,就像一家人,追求平平安安,感到非常高兴!”
“的确,妈祖文化不仅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现在更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说。“妈祖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善良的平民英雄 乡土的妈祖
杨世展小时候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爱听各种中外的童话、神话故事。他认为,与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虽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头脑简单不同,中国的海上女神妈祖勤劳善良,救苦救难,是一位平民英雄。“所以老百姓无论是求平安,还是求财,甚至求子都要去天后宫。”但是让杨世展疑惑的是,听爷爷说,妈祖本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怎么就变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海上女神?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解释说,“妈祖神话的产生是普通的老百姓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妈祖从一种民间朴素信仰,成为一位千年来备受崇拜的海上女神折射的是一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理想寄托。”
宋代以来,福建沿海一带的航海十分发达,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人们难以摆脱恐惧心理,便企望有一尊拯世护航的神灵保佑,妈祖信仰由此发轫。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灵和愿望的直接抒写,世俗化很强,能给人以亲切感,给人以安慰和寄托,甚至给人以力量。
张侃教授说,妈祖神话传说从产生至今经历了整整1000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它至今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华人圈中,特别是福建沿海和台湾仍然十分风行。
让杨世展对妈祖印象深刻的是他17岁的时候,自己所在的村里有一位去菲律宾做生意的大叔,据说挣了很多钱,回乡以后曾隆重的举行仪式向妈祖虔诚上香还愿,感谢妈祖的保佑,帮他们实现愿望,完成心愿。
张侃说,妈祖文化之所以流传广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乡土性,贴近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解决的是最普通的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求平安,求子,求富,求福等等。所以妈祖文化得到了最普通的,却也是最广大的老百姓的认同。
归属在妈祖的文化下 归属在民族的情感中
当记者从湄洲妈祖祖庙得到一组数字:“自1988年6月湄洲岛被福建省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以来,到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累计达130多万人次。”时,还是忍不住好奇,一位1000多年前的民间海上女神何以得到现代众多中国人的青睐?
张侃教授解释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归属感慢慢地被忙碌的现代化生活所蚕食,就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所反映的,每一个人只是现代社会机器中运转的一个小螺丝而已,妈祖文化则提供给人们一些反思,使人们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家园,最重要的是,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能找到归属感。
张侃教授说,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体系,变成了炎黄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沿海的中国人部分向港澳台、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妈祖文化已经和中国语言、儒家文化、宗主文化等一起,成为了全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
此外,随着港澳台与海内外华人之间民间文化交流的增强,在相同的妈祖文化背景下的华人商贸往来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