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胞拜妈祖散记
本刊记者曾平
2006年9月24日至29日,台湾妈祖联谊会大型进香团和来自台湾各地49间妈祖庙的大批妈祖像,在4300多名信徒的护驾下,与在大陆的2700余名台商、台胞,以及当地民众、游客共一万余人聚集在福建厦门、莆田、泉州等地,完成了迎驾、举行大型谒祖进香祭祀大典和绕境踩街活动。
这是两岸历来规模最大的最大宗教文化交流活动。
台中大甲镇澜宫是这次活动的台湾牵头庙宇。 大甲镇澜宫是台湾著名的妈祖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该宫于1987年率先组团经日本直航湄洲祖庙进香,后来又和湄洲祖庙建立了至亲庙关系,从此以后,该宫庙与湄洲祖庙、贤良港祖祠、文峰天后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进行了多项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岸产生了轰动效应。岛上的妈祖祖庙是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妈祖宫庙鼻祖。而台湾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信众1600多万人,每年前往湄洲朝拜妈祖的台胞多达10万人次。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但把她视为航海保护神,而且把她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
厦门迎驾
9月25日上午,艳阳普照。厦门东渡国际旅游客运码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记者清晨5时从百余公里外的安溪赶到厦门,一睹盛况。在喜悦而拥挤的人群中,记者深切地感到,一脉相承的民间信仰再次让海峡两岸同胞感到亲如一家。一大早,尚未竣工的国际旅游客运码头人山人海,两岸8000多名妈祖信众在这里共同举行了盛大的接驾仪式。湄洲谒祖进香团中年龄最大的何林珠老阿姆已经83岁,而年纪最小的只有五六岁。
10时许,数千名台湾始祖信徒代表分别搭乘“金门快轮”、“台华轮”、“合富轮”和“今日之星”等客轮依次抵达厦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刹那间,码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队队风尘仆仆的马祖信徒面带笑容,抬着马祖的銮驾,拖着行李箱,依次走出码头。
一个身披大红绶带的中年人台上台下地忙,他就是此次迎驾活动的组织者——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进忠,抽空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一手抹额头的汗水,连声说:“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各地台商协会的积极参与,活动一定圆满……”为搞好迎驾活动,不出纰漏,吴进忠和厦门台商协会的台商们在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下,不知忙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24日下午,从台湾驶来的“满天星1号”客轮悬挂着一排“台湾妈祖联谊会”的旗帜,搭载着337名妈祖信众靠泊在厦门和平码头。他们都是台湾省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信众,也是此次参加湄洲岛进香活动第一个包船抵达的团队。
前来参加进香活动的嘉义县新港奉天宫董事会董事长卢明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次到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就是希望这个活动能带动两岸的交流与和平,这是我们所有台湾妈祖信徒的期望。”
卢明森说,385年前,妈祖从台湾海峡渡水来到台湾,这次能够寻根探源,重走渡海线路,信众都相当高兴。台湾有大大小小10000多座妈祖宫庙,台湾民众至少有一半人信奉妈祖,希望这次进香活动能够祈祷两岸和平。
这是奉天宫百年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回祖庙进香活动,也是奉天宫建庙以来第一次扛香担回祖庙刈火。所以,筹备工作非常细致。奉天宫开台妈祖“船仔妈”本尊百年来首次回娘家,信众特地定制了新神帽、神衣,让妈祖全套新衣回祖庙。信众还精心设计了纪念T恤、进香背包、平安符,重新打造了神轿等整套神器。这些进香器物回到台湾后,将作为重要的文物典藏在奉天宫的文物馆中。
来自厦门、泉州、湄洲等地的妈祖信众以及祖国大陆各地台商约2000人也会聚厦门,共同迎接准备“回娘家”的妈祖。祭台上,100多尊从台湾渡海前来的妈祖神像披红挂彩,装束一新,接受信众祭拜。
记者在挤拥的人群中,见到来自麦寮乡的林芳翔,她是一位农民,第一次和10多位乡亲一起来大陆,船刚进厦门,她们觉得眼睛都不够用了,10多小时乘船的疲劳一扫而空。她和同伴们看到码头附近的高楼大厦,惊讶极了,她们都没想到厦门也有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
莆田祭祖
27日一大早,记者随同进香的台胞乘船来到湄洲岛。在船上,记者同随花莲港天宫进香的吕建智先生攀谈起来。他今年58岁,祖籍厦门同安,是一位退休土木工程师,在台湾修公路、造大楼。这次他和妻子、外孙一起来,这是他第二次来湄洲进香。这次他们来了70多人,年纪最大的有83岁的老太太,“诺,那位……”他指给记者,远远看去,朝阳的余晖中,依船舷而立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而年纪最小的大概就是他身边的外孙,只有五六岁。
洁白的海鸥不时掠过船舷。
“知道妈祖吗?”记者问那孩子。
“知道,妈祖保佑平安,明年我还要来……”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黑亮的眼睛注视着那座越来越近的对他充满神话色彩的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天后广场上,两岸同胞同台表演民间民俗节目,成为大型台胞进香活动的亮点。
台湾谒祖进香团精选的9个节目和具有莆田特色的9支民间艺术队伍的表演,吸引了观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两岸炎黄子孙也是龙的传人。莆田涵江陈桥女子舞龙队《双龙戏珠》,用上下翻滚、令人眼花缭乱的传统舞龙表演,在民俗表演开场就鲜明地体现了两岸同宗同源、自古一家亲的主题。她们的飒爽英姿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梆鼓声声,颂歌曲曲,地方特色浓郁的涵江文艺队的梆鼓表演,与台北松山慈佑宫选送的北管乐器演奏,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台湾高雄县内门乡顺贤宫的“宋江阵”在祭祀典礼入场时,就凭着手持刀枪棍棒、腾挪闪打的架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民俗表演中,来自台湾的“梁山好汉”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或是刀枪对攻,或是斧钺交碰,把台湾当地妈祖巡境时最具特色的表演,舞得酣畅淋漓。
莆田的民间传统舞蹈节目《春江游船》、《伞舞》、《九鲤舞》,誉响八闽的车鼓表演,台胞进香团的百人乐队演奏、弥勒团、神童团、太子团、庄仪团、福德弥勒团表演,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令人目不暇接。
多少年来,两岸同根同祖的情缘,已深深地沉淀在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令观众叹为观止,都说难得一见这种场面。第一次来莆田的台胞吴李莲激动不已,她直说自己有眼福,没想到会看到这么精彩的场面。
两岸同胞同时同台献艺,展示的是民间民俗文化,体现的则是两岸血脉相连的亲情。
“跪——叩首——再叩首——又叩首——平身谒。”在广场通往祖庙的石阶前,160位身着蓝色谒祖礼服、肩披红色彩带的各宫庙董事会成员排成方阵;当震天的礼炮响过之后,在“和平曲”的轻歌曼舞之中,面向祖庙的谒祖方阵在湄洲祖庙董事长林金榜和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郑铭坤的带领下,同时俯身下跪叩首。
10分钟后,第一次叩拜结束。骄阳似火,参与祀拜的大多是老人,早已汗流浃背,不时用手擦拭脸上的汗水,但仍肃穆站立。
谒祖仪式还在进行,悦耳的“和平曲”,美妙的“和平舞”,坐在广场周围的台湾各宫庙信众静静地祈祷着。一位来自台湾新港奉天宫的老人说,“我经不起海上颠簸,吐了好几回,感觉坐船好辛苦,来一趟不容易。但当我来到这里,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来自台中大甲镇澜宫的绣旗队领队郑先生说
“来到祖庙,就有回家的感觉。”
在台湾进香团队伍中,人们不时能看到一位白头发但身体强壮的老人身影,他就是被台湾媒体称之为“妈祖通”的董振雄先生。
董先生是台湾妈祖文化学者、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常务董事,其父母都信仰妈祖,他对妈祖文化情有独钟。1987年,他与同仁捧着妈祖像,绕道日本,经过上海,到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参加妈祖千年祭祀活动。他说:“1987年,台湾和大陆还没有开放,我们从日本的大坂到上海、到福州,再到湄洲岛。记得那天凌晨2点坐车到文甲是早上7点半,我们赶到湄洲岛妈祖祖庙参加妈祖升天一千年祭。所以,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我们打开两岸妈祖宗教文化交流的一敞大门。”
董振雄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从事妈祖文化交流活动,为此他几乎走遍了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机构,20年来,董先生往返莆田无数次,谈起莆田的变化,他深有感触。“1987年到现在是20年,以前我们从莆田市区到湄洲岛,42公里的路是条羊肠小道,现在变成了一条宽敞的大道。莆田变化太大。我跟莆田、跟湄洲岛结了一个很深的‘缘’,所以我把莆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董振雄还说,莆田是妈祖的故乡,两岸同根,文化同源,我们有责任把妈祖精神发扬光大,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的信仰,我们要把妈祖信仰发扬到世界各地去。
泉州踩街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信仰是维系海峡两岸关系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几天来,记者在同泉州台商协会的几位热心操持这次活动的台商们交流时,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一切。台商协会副会长庄绍生来大陆投资10多年了,颇有儒雅之风,又古道热肠,在泉州台商承担这次泉州踩街组织活动后,他和泉州台商会长郑维良、副会长陈等人,一连开了几次会,有分工有协作,确保踩街活动的顺利进行。
9月28日下午,位于闹市中心的泉州商城广场人山人海,鞭炮欢鸣,台湾进香团成员及泉州欢迎阵头在此举行了隆重的妈祖接驾仪式,泉州市台商协会组织会员敲锣打鼓,有阵容强大的南音阵、北管阵、排字吹、布袋戏等表演,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台湾的妈祖信众。而台湾多座妈祖宫庙信众代表组成的进香团在泉州市区举行大型踩街活动,也带来了别具台湾风情的民俗表演活动,让人耳目一新。
报马仔、“千里眼”、“顺风耳”,还有神桥班、轿前吹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3时许,数千信众拥着妈祖神像,沿着丰泽街、温陵路、义全街、天后路,浩浩荡荡地走向天后宫。
首次在亮相的新港“鼓凤轩”北管乐队热闹地奏起,台湾竹南中港慈裕宫的信众跳起了七星步。同根同源带来了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舞龙舞狮、拍胸舞、女什音、火鼎公婆等泉州市民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节目,也是台湾民俗表演的重头戏。除此之外,每个台湾妈祖宫庙还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绝活。新港奉天宫的这个小伙子肩上挑的香篮匠心独具,后面的香担是仿造奉天宫正殿用纯金打造的模型,装有奉天宫的香炉。
踩街队伍的精彩表演吸引了许多市民夹道观看,泉州妈祖信众还自发在路旁设置了送水点,为踩街信众送水解渴。
“385年来,新港的妈祖终于来到泉州了!”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副董事长何达煌激动地说。到达天后宫后,台湾50多所妈祖宫庙的众妈祖神像以庄重的礼节被次第迎入宫内,台湾妈祖联谊会及各宫的妈祖祭典仪式随后举行,数千台湾信众轮流参加了仪式。
何达煌说,300多年前,妈祖从大陆传入台湾。虽然祭拜的方式不大一样,但两岸的妈祖同为一家。新港很多同胞的祖籍是泉州和漳州,泉州天后宫与新港奉天宫亲如姐妹,但“姐姐”和“妹妹”却从未谋面。“今天,姐妹终于团聚,新港的‘开台妈祖’第一次来泉州,而新港的信众也来了近千人。”
“我到泉州的天后宫进香,加上今天这一次,已经是第41次了。”今年已经71岁的台湾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监事周茂林激动地说。祖籍漳州的周茂林告诉记者,新港奉天宫是先民为祈求横渡险恶的“黑水沟”(台湾海峡)平安抵台而建的,而恭请湄洲妈祖圣像赴台,迄今已有385年历史。今年9月份,奉天宫董事会恭请“开台妈祖”回湄洲祖庙谒祖,这也是奉天宫“开台妈祖”金身百年来首度回祖庙参加刈火仪式。
“当时的泉州天后宫,与现在的规模完全两样。”周茂林说, 可以说,周茂林是较早来泉州天后宫进香的人了。想起十几年前的事,历历在目:当时就是一张案桌,上面摆着一盏油灯,供着一尊约一尺高的神像,十分简陋。进门庭院也不像现在的样子,而是全部用土填平的。
为了让天后宫恢复原状,周茂林出了不少力气。后来,他认识了全面主持天后宫修复工作的当地文史界知名人士黄炳元先生,两个人不断交流妈祖文化,终成朋友。
“见到了很多当年的老朋友,心情十分激动。”在城南天后宫门口,曾主持当年修复天后宫的黄炳元先生,与前来参香的台湾香客叙起了家常。
老黄介绍,泉州天后宫是一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宫庙。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经遭到一定的破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台湾热心妈祖信徒的大力支持下,整个天后宫的复建工程逐步进行,“像戏台、山门、梳妆楼等一系列建筑,都是台湾香客捐建的”。
“像这么大规模、有组织的进香团来泉,还是首次。”黄炳元说,此次来自台湾大型进香团,对海峡两岸民俗文化、地方习俗的交流、传承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大甲镇澜宫副董事长郑铭坤告诉记者,这次来泉州进香,信众们都相当高兴。希望这次进香活动能够祈祷两岸和平。
台商刘丽玲的女儿杨舒宇今年刚考入厦门集美大学,还有几天就报到上课了,也参加这次的妈祖进香祭祖、踩街活动,她既好奇,又兴奋,几天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另外,她感到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充满发展的机会,她向记者表示,要动员台湾的同学到大陆来求学,这里是祖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