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孙中山故里
文/张景明
孙中山( 1866-1925年)的故乡中山市,地处四季常青的珠江三角洲,从广州驱车南行86公里便可到达。对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我始终满怀崇敬之情。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曾多次到中山市参观访问。今年适逢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我再一次踏上这令人向往的地方。
国父之家
孙中山诞生和度过童年的翠亨村,位于中山市区东南 29公里处。这里丘陵起伏,苍翠环绕,景色十分秀丽。从远处望去,在一片绿荫的映衬下,坐落着一幢赭红色的小楼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孙中山的故居。
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共有六个房间。门前挂着孙中山亲笔书写的一幅楹联: “ 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 庭院不大,栽种着各种花木。在院落的西南角有一颗热带的酸子树,这是 1883年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树种亲手栽种的,虽然已是一株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老树,但至今枝繁叶茂。
楼房正面挂着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1893-1981年)题写的 “ 孙中山故居 ” 金字牌匾。每当走到这里,我都会踱足仰望许久。宋庆龄是本刊的创办人,过去每逢孙中山诞辰,本刊同仁总要给孙夫人写信致敬,而孙夫人也一定亲自回信,用孙先生一生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勉励我们。现在,尽管孙夫人也已经离开我们 25年,但是我们对孙中山和孙夫人的敬仰及怀念丝毫没有改变。
进入正厅,古旧的木制桌椅等陈设依然保持着当年孙中山布置的原样。两边墙壁上挂着孙中山父母的照片,正面是孙中山的照片。正厅两边的耳房,分别是孙中山和他的哥哥孙眉的卧室,开间都不过十几平米。楼上北边是客房,南边是书房,摆放着孙中山幼年读书用过的书桌、书柜等,还有他当年行医看病的一些器具,陈设十分简朴。孙中山一生廉洁奉公,正如他临终时所说: “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 ” 即使在他领导的推翻清朝专制朝廷的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历任中国国民党的总理、大元帅、大总统等要职,仍旧两袖清风。现在留下来供后人参观的这座两层小楼,也是 1892年孙中山用其兄孙眉由檀香山寄回的钱修建的。
伟人的空间
与故居毗邻,坐落着庄严宏伟的孙中山纪念馆。它是于 1996年在原孙中山故居陈列馆旧址上动工兴建的,1999年建成后对公众开放。走进纪念馆大堂,迎面是孙中山全身塑像。右侧一面巨大的石壁上镌刻着 “ 孙中山先生大事年表 ” ,完整地记录了这位伟人一生的丰功伟绩。
陪同参观的萧润君馆长,在故居工作已近 30年,参加了纪念馆建设的全过程。据萧馆长介绍,现在的这座纪念馆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超过旧馆百余倍;展出的图片及各种文物达2600件,也比旧馆增加了十多倍。萧馆长还自豪地告诉我,近几年纪念馆的发展变化不仅仅体现在馆舍面积明显扩大,而更重要的是展馆的设施及管理等方面都进入了国内一流。的确,在这座融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为一体的展馆内,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得到最大的方便。这里的主要展品和事迹介绍,都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各个展厅都设有供参观者使用的触摸屏查阅资料处,在这里人们甚至还可以清晰地听到1924年孙中山 “ 勉励国民 ” 的讲话录音。
在纪念馆一层展厅,我被一幅高挂在墙壁上的孙中山墨迹深深地吸引住: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这一帧墨宝以其朴素而深远的内容,令人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王室腐朽没落、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的苦难时代。少年时期的孙中山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1851-1864年)的故事,加之目睹人民的种种苦难,逐渐在心灵中埋下革命思想的种子。在他为革命奔走活动和为谋求中国富强而奋斗的一生中,也曾想过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在他行医时曾积极探求过中国贫穷积弱的病因。但是,他最终还是抛弃了行医的听诊器、针管和药品,挺身为革命事业奔走。这位伟大革命民主主义者虽然满腔热忱,对国家和人民表现了极大的忠诚和勇敢,却最终没能广泛发动和组织工农力量战胜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而失败。长期的艰苦斗争使孙中山积劳成疾,1925年3月12日不幸逝世。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在临终弥留之际,仍然呼唤着 “ 和平 ” 、 “ 奋斗 ” 、 “ 救中国 ” 。
为纪念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 1956年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撰写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作了中肯的评价。毛泽东主席在文中指出,孙中山先生 “ 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 。毛主席高度赞扬孙中山 “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毛主席的这些评价,集中地代表了全国人民对孙中山的崇敬和怀念。
守旧与创新
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当地的朋友建议我一定要去新建的翠亨民居展示区和农业展示区看一看,并热情地向我讲述了故居纪念馆如何在 “ 守旧、创新 ” 的建馆原则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动人故事。
原来,孙中山故居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完好的保护,近些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故居周围的文物环境,故居纪念馆克服各种困难,利用翠亨村原有的民居及复员仿建的部分民居,对清末民初时期的翠亨村及各阶层的家庭状况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和陈列,形成翠亨民居展示区。该区立体地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家乡的风貌,生动地展示了翠亨村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守旧与创新的合理运用,既有效地保护了故居乃至整个翠亨村,同时也为人们深层次地了解伟人、了解翠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来到民居展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保存完好、异常坚固的村落围墙。翠亨濒海,当年坚石砌就的围墙是为了抵御海盗,而今成了保护民居及文物的天然屏障。穿过围墙,便可以看到高大宽敞的富有人家,不远处也有普通的农家小院。在这些民居里,都按照当年的习俗和主人的不同身份,还原了各式家具摆设,以及各种农具和炊具等。在一户民居的厨房里,除灶台、橱柜、米缸,以及一应俱全的锅碗瓢勺外,我还惊奇地发现房屋内竟有一眼水井。据介绍,这户村民在建房时,是先打好水井,后盖的房,不仅用水方便,而且讲究卫生,可谓独具匠心。像这样生动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场景,在展示区内比比皆是。
农业展示区占地 60亩,其中有2亩多地曾是孙中山家里所耕种,地边一块石头上刻有 “ 龙田 ” 标志。展示区又分作物区、禽畜饲养区、桑基鱼塘区、观众实践区等多个区域。在这里,参观者可以认识 100多种农作物,200多种农具,如犁、水车、风柜、石磨等等。小观众最喜欢去禽畜饲养区,在这里不仅能看到鸡、鸭、鹅,还有成群的鸽子。除了供参观的各种项目外,在翠亨农业展示区,人们如有兴趣还可以亲手操作农具,体验劳动,了解翠亨,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