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易中天的文化科普
本刊记者 刘琼
在电视上看到易中天教授即将要到西单图书大厦 举行新书《品三国》首发式,并且 签名售书时,钟迪小小兴奋了一下。他和几个好朋友都很喜欢 “ 百家讲坛 ” 里易中天讲的《三国》, “ 虽然以前也看过不止一遍《三国》,但是自己看书的时候,很多东西似懂非懂,历史课上,老师讲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太单调。 ”
当钟迪和几个好朋友兴冲冲地提前半小时赶到西单图书大厦的时候,他们惊讶而沮丧地发现等候签名的队伍早已经排到大街上了。据 媒体报道,当天,有将近三千人 和他们有着相同崇拜又有着相同 的排队 遭遇 。钟迪最后终于见到了电视里 “ 传说中的易中天 ” ,也拿到了那本珍贵的有着易中天签名的新书《品三国》。晚上上网时,他看到网友们对易中天讨论得也相当热烈,有人称易中天是 “ 学术超男 ” ,也有人百思不得其解: “ 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 ” ? 一个大学教授何以有这样大的感召力?
央视平台上的 “ 知道分子 ”
易中天的火爆,源于他在中央电视台 10 频道 “ 百家讲坛 ” 节目的系列讲座。 2001 年 7 月 “ 百家讲坛 ” 正式开讲,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副教授孔庆东,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易中天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周国平研究员,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等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站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史海沉浮的风流人物,从曹操到多尔衮,从吕后到慈禧都是他们的话题,仿佛是把一个大学文科课堂搬上了屏幕。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 “ 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 ” 的傲人之气,像易中天等这样抛头露脸,不站在课堂讲台上,不伏在案桌前做研究的就有点 “ 不务正业 ” 了。
签名售书那天火爆的场面,已经反驳了这些人的观点: “ 百家讲坛 ” 上的讲演激发了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使更多层次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精英的中国文史教育。
人们认识到, 在传播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与时俱进,不自觉地转变为 “ 知道分子 ” 了。中国著名的新锐媒体《新周刊》前几年一直有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之辨,它所定义的 “ 知道分子 ” 是不甘于苦守书斋,而关注时事,眼光敏锐,善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融会贯通,敢于对许多公共话题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知识的优势的当代知识分子。易中天、孔庆东等就是这样的 “ 知道分子 ” ,他们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方式,为电视观众做文化的科普,满足那些没有机会坐 进 高等学府课堂的人的精神需求。
“ 大萝卜 ” 节目中的公众意识
易中天在他的博客中说,我的节目原本是根大萝卜。萝卜的特点是:草根,多少有些营养,怎么吃都行,什么人都能吃,说得好听就叫 “ 雅俗共赏 ” 。中 央电视台 “ 百家讲坛 ” 栏目的创办人员也希望 “ 百家讲坛 ” 是一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 “ 开放式大学 ” ,是 “ 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 ,栏目设置的初衷就是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栏目准确的定位,给栏目本身带来了受众和生机,所以它 “ 火 ” 了。
它的 “ 火 ” 也带动了观众对讲坛的专家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 时评作家张敬伟这样评价易中天的 “ 窜红 ” :究其原因,民众喜爱的是易中天传播的文化,而且是草根阶层听得懂、符合大众趣味的文化,易中天被称为 “ 平民学者 ” 的原因恰在于此。他说,面对民间对中华文化如饥似渴的热情,中国的文化启蒙和普及需要更多易中天这样的专家学者参与。这要求专家学者走出高高的象牙之塔,将枯燥乏味的专业语言转化为民生语言。易中天被同行嘲弄,反衬大部分专家学者脑海里故存的精英贵恙,折射草根阶层拥有文化的艰难。现代专家学者其实只要做一个走向民间的文化传播者,足矣。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那些认为自己的研究的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甚至连本科生都不愿意去带的教授们觉得自己很难与普通百姓沟通。可是就连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都还以《时间简史》科普众生,中国的教授们怎么可以抛弃最广大的民众,埋在故纸堆里的继续作书呆子,呆在象牙塔里继续顾影自怜?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探索
台湾新党前主席谢启大女士在大陆一些大学进行讲座的时候,总是要提这样的问题:在座有多少人读过《诗经》?有多少人读过《孟子》?据她回忆,几乎所有的讲座中,都是寥寥几个人举手,她很慨然大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不到位。知识的日新月异,是否意味着对传统知识、古典文化的抛弃?如果不,怎样以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
或许百家论坛给 了我们这样一个尝试,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传统文化。可是同样是文化类的节目,为什么 “ 读书时间 ” 做不下去,但是 “ 百家论坛 ” 却做 “ 火 ” 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同样是历史文化,为何学校老师讲得历史让人昏昏欲睡,电视里的老师却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呢?
易中天的魅力究竟在哪? “ 百家论坛 ” 究竟成功在哪?看了百家论坛的人都知道,走出高深晦涩的历史文化,换一个角度去读历史文化,你会发现,柳暗花明。正如一位品牌营销专家所说,思想就一定要沉重吗?知识就一定要枯燥吗?谁说思想不能娱乐化?
在百家论坛上开 讲的学者们都很 善于讲故事,懂得细节的魅力,举例鲜明活泼。在的史实的基础上,易中天也常常会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比如在他谈到曹操已握汉室政权,却始终不称帝时,从方方面面分析了曹操当时的心理,并且还善于用现代通俗的语言来展示他的心理, “ 曹操实在是太清楚这一利害关系了。好嘛,你们不说,我也不说;你们能装,我也能装。到时候,看谁憋不住,等不及!政治斗争是一种艺术,讲究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到火候不揭锅。过早地轻举妄动是一种盲动,引而不发才是高手。曹操是高手,他沉得住这个气 。 ” 对历史事实,深入而浅出易中天依靠的是个人的阅历、才情和对人性的参悟,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