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带来变化

在拉萨北京小学读书的 11 岁藏族男孩阿旺丹增对铁路的最大概念是可以走得很远,丹增的父亲阿曲在西藏矿业部门工作。

1971 年,阿曲考上了昆明工学院,花了 7 天的时间从拉萨来到格尔木,那时乘坐的是解放牌卡车,都是土路,打着风灯一路颠簸,当年到内地上学的西藏人离开家后一直到毕业,望穿双眼,中间根本没想过可以回去探亲。

“ 现在可好了,孩子们可以随时回来。 ” 阿曲说。

虽然家中还维持着藏族特有的传统 --有时还会烧 5 元一袋的牛粪,但独立的小院却显示着丹增家的富有。青藏铁路通车后,拉萨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阿曲一家准备冬天去北京旅游。

过去,在西藏能吃到鸡就很难得(据说这里的鸡吃贝母喝矿泉水长大,是地道的大补之物),蔬菜则少得可怜,据说,当年见到一张葱花油饼,大家都会垂涎,现在的西藏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头可以见到各种餐馆,粤菜、川菜都有。

盖房子 买衣服

虽然特大号的水缸里储存着够吃一周的水,这里的生活远不如城市方便,但拉萨附近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村,一年收入 30 多万元的仁多却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户。

青藏铁路横穿当雄县 6 个乡镇,车站距离仁多家只有 1 公里,每天两趟车经过,在家中就能听到火车鸣笛。青藏铁路当雄段工程开工后,仁多就盯上了这段 “ 黄金线 ” 开始跑运输,一天跑 500~600 公里,为铁路运送沙石等材料,一共赚了七八十万,挣来的钱用来干什么, “ 盖房子,买衣服! ” 仁多笑着说。

在藏族看来,双耳丰厚是一种福气,他们信仰的释迦牟尼佛就双耳垂肩,而仁多丰厚的耳垂格外醒目。

作为拉萨重要的肉食供应基地,当雄,藏语的原意是 “ 泥巴之地 ” ,过去一下雨泥泞不堪,现在却因为一对铁轨而成了一个崭新的乡镇。离这里不远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是第 11 届亚运会的圣火采集地,羊八井则是中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一些超级 “ 驴友 ” 专门选择冬天跳进温泉里看漫天飞雪,是一种哪里都找不到的经历。

像仁多这样依靠铁路而致富的人是当地的典型,过去,仁多一家住的是土房,每年靠放牧牛羊收入只有 500 ~ 600元,前年盖起了现在住的新房,仅客厅这一间房就花了3万元,旁边另一套新房正在施工中。说起过去的日子,仁多感慨良多: “ 以前穷得很,牛羊很少,卖也不敢卖,吃也不敢吃。 ”

雕有龙凤和莲花图案的橱柜上酥油和时尚太阳帽放在一起,显示这家传统藏族家庭的现代感觉。仁多的致富工具 --价值 11 万的红色东风大货车就停在门口,院子里,一只狗在打盹,地上开满黄色野花。与内地的富裕户相同的是,仁多也喜欢添房置业,雇来的工人正在为三间新房粉刷,仁多家拥有 10间房子,其中7间门面租给了山西、四川人开店,剩下由仁多和妻子达珠外加 15 岁儿子住。

50 寸背投彩电正在播放藏族的传统舞蹈,这是仁多花 1 万多元买下的。说起火车开通后想去的地方,仁多的语气加快许多: “ 都想去,北京、上海……当然,最想去的还是天安门! ”

谈到未来,仁多打算把东风车卖掉,然后在当地收购牛皮、羊皮、以及虫草、贝母等藏区特有的产品,通过火车运出去销售。他还设想以后有机会上网看看, “ 找找市场 ” ,铁路给这位藏族人带来了对于商机的天然嗅觉。

乘车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措要经过当雄, “ 火车开通后,现在路上的车不断 ” ,当雄县宣传部长元旦次仁说。

从 1300 元到 63 元

从中国各地火车站的外观来考量,拉萨火车站是比较时尚现代的一个。火车刚开通那几天,当地人把这里当成了景点,有时一天参观的多达几百人。几天过去后,参观者逐渐减少,当地人开始关注自己眼前的衣食住行。火车的开通对西藏的物价有什么影响,这是他们和游客共同关心的问题。

青藏铁路的通车在拉萨大大小小的场合都是一件大事,这条钢铁巨龙使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本大大降低。

西藏消耗最快的食品之一酥油基本来自四川省,通车后每公斤已经降低了 0.1~0.2 元。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介绍说:因为中央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特别为西藏制定了每吨 0.12 元的低廉运费。以每年 100 万吨运力估算,青藏铁路的开通每年将为西藏节省超过 2 亿元的运输成本。

8 月 3 日,我们在格尔木采访时,唐古拉乡前任乡长给大家算了一笔帐。

唐古拉乡在格尔木以南,多是崎岖山路,气候恶劣。几年前,这里的牧民生了病,要花三四百元人民币租一辆北京吉普从山里到唐古拉乡,然后再花 1000 多元人民币从乡里租车到格尔木医院,路上至少要用去 1300 元。如果得了急性肠胃炎,这样长的路程,救治起来十分麻烦。通车后,唐古拉乡到格尔木的火车票只有 63 元,交通费一下降低了 1000 多元。

通车前,唐古拉乡的面粉是 80 元一袋,现在的面粉价格只有 40 元。蔬菜瓜果的价格都比以前有所降低。

由于运价下降,总体物价会相应下调。 “ 但是,有降可能也有升 ” ,西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何本云说。

大昭寺附近的一家数码冲扩店生意好得要排队,一位来自印度的女子要删掉数码相机中的不要的 “ 废片 ” ,只需选中后鼠标轻轻一点,开价是 5 元,而刻一张光盘则要 20~15 元,是内地价格的近 2 倍。

在拉萨,价格提升最快的可能要数布达拉宫的门票。布达拉宫是外地人纷纷 “ 留影 ” 的地方。这座建筑主要由土木构成,当初靠人背马驮,承重能力有限,另外,人的呼吸也会影响壁画的寿命,为了加以保护,布达拉宫每天限量接待游客。 8 月 7 日,售票处云集着 100 多人的等票队伍,他们中有的来自广州、山东和四川,这些外地人当天能拿到的只是一张购票凭证,次日还要再排一次长队才能取到门票。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