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的拉萨

拉萨被称为坐落在八瓣莲花中的圣城,指的是这座城市被周边的八座山围绕。 50 年代初,拉萨城区才不到 3 平方公里,今天已经接近 50 平方公里。火车的开通给西藏带来了机遇,但在市场经济面前,藏人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打开一扇门

“ 火车 ” ,这是整个 7 月拉萨当地人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

青藏铁路开通后的一个月,拉萨的大小宾馆全部爆满,统计数字显示, 7 月,入藏游客达到 39 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一半。

“ 西藏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 ”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大昭寺到小昭寺几百米的黄金地带上,布满了各种客栈,但还是有人在街头拖着行李找住处。据当地人说,雪顿节前后,这样的客人还会增多。

在北京拉萨小学,六年级学生达娃次仁的父亲是派驻哲蚌寺的文物干部,通车前,拉萨三大寺之一 --哲蚌寺下午两三点就没有了游人,现在,达娃的父亲摊着手说: “ 七八点也还有 ” 。

庞大的人流带来庞大的信息流,大昭寺附近,几乎可以听到各种语言的对话,一些时尚小店,从瑞士军刀到价格不菲的野营帐篷都能觅到。

来自兰州的回族车夫马木奔今年才 18 岁,每天穿梭在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之间运送客人,上车后约 1 公里的路途收费 3元,7月后的生意好像是他新生活的开始,每天200多元的收入是他当初在那曲卖糖炒栗子收入的好几倍。

小昭寺附近的妙吉祥宾馆由一位台湾人开设,老板娘说,很久都没有空出单间,尽管洗手间和浴室都设在室外,价位也相当不低,但每天早上伴随着火车的到来,还是有很多客人前来求宿。

为了应对大量的入藏者,一份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拟定的《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国家旅游局还牵头制定了川、滇、藏 “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 ” ,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将这一 “ 大 ” 香格里拉地区专门作了一期特刊,称它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上世纪 60 年代,来藏区考察的法国人石泰安考证西藏有 7 个法国那么大。随着一扇大门的打开,这片 “ 离天最近的地方 ” 同国际间的合作开始增多。

在拉萨,一种名叫 “ 5100 ” 的矿泉水正在通过青藏线运往内地,并试图打入国际市场,该水采自海拔 5100 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水源地附近没有任何污染,矿泉水在地下深度范围内迁流时间达 8 年以上,锂、锶、偏硅酸三项指标均优于国家矿泉水标准,当地人介绍说, “ 5100 ” 的某些指标甚至好过法国的名水 “ 依云 ” 。

信仰 Vs 市场

站在大昭寺的金顶俯身看去,下面就是那条著名的转经路,挤满了虔诚的转经者,而恰恰也是这条路,如今是拉萨摊位云集、生意兴隆的商业中心。虔诚的信仰和市场经济搭配在一起,这样的街景在中国十分少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是西藏的地标之一,很多外地人想去哪里,都是打开地图,先看距离大昭寺多远。这里至今保留着公元 7 世纪的檀木门框和精美的木雕,几个世纪以来,这些木雕被无数双手摩挲,变得像铁一样坚硬,敲一下,会发出金属的声音。

柏枝燃烧的湿润香气缕缕升起,清晨,旅游者还未走出客栈,大昭寺周围已经云集了众多的藏民,他们手摇经筒绕着大昭寺行进,花 1 元钱将柏枝送进白塔,据说这是供养的一种形式。上午 8 点,大昭寺开门前的人潮涌动,置身其中,对初来藏地的内地人的心脏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

大昭寺不远处是中国连锁的 “ 李先生加州牛肉面 ” ,旁边则是一家传统的藏式茶吧,这样的搭配恰好暗合了今日西藏的两个方面:开放的和传统的。

较好的文化总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日本的京都和意大利的罗马,先进的物质文明只会彰显那份 “ 古意 ” ,而不会抑制和破坏它。

其实,西藏文化本来就是多元文化,大昭寺的大门方向正对着尼泊尔,而小昭寺则正对着汉地,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就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姿势。公元 7 世纪,唐朝的文成公主携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入藏,下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使来自印度的佛教在藏地传播开来,而源自当地的 苯教 倒渐次式微。如今,提起这位汉族公主,藏族人都会流露出敬意。来自青海玉树的那加多吉告诉记者:玉树人特别喜欢这位汉族公主,甚至专门为她建了一座寺庙。拉萨的大昭寺也供奉着这位发髻高挽的大唐女子。

尽管如此 , “ 地域化 ” 仍然是西藏的优势所在,藏族文化,根植在奇特的自然环境 --雪山神湖中,连老天都帮着它神秘。在无所不及的宗教影响下,还是一种传统生态下的文化,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藏族人的生活距离物质主义都十分遥远。人们纷纷来这里旅游、朝拜,看的不是西藏的现代化,而是地道的藏文化。如何把传统和谐地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这在今天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

在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何本云看来 , “ 火车的开通,先进的管理思维将进入西藏,藏民族会走出去与其他城市交流,这对于传播藏文化有重要意义。 ” 然而,还是有人担心输出后的藏文化会走样失真,而无孔不入的物质诱惑是一道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大潮。

白天,八廓街挤满了转经的本地人和逛街的外地人,有着内地都市特有的热闹,置身其中,经常会有阻塞之感。待到夜深人静,标志性的西藏街景才现出端倪,这时,你会看到一两个匍匐大拜者,即使下着小雨,也不能阻止他们对这条街的身体丈量。一位同行的 “ 绿色江河 ” 志愿者走上前去欲给一点施舍,伏在地上的身体摇摇头拒绝了这份好意。

如今,云集在八廓街做生意的并不都是藏族人,当地人多将八廓街的房子租给回民和汉人,租金收入据说比他们自己经营还要多。蜂拥而至的外地人将这里的物价抬得很高,一张不算复杂的唐卡医学教学画卖到 800元,一件镶嵌松石的银制手镯售价最低600元。虽然生意还是那份生意,但多年 “ 泡街 ” 的 “ 老西藏 ” 都会感慨,过去的真东西,如纯正的绿松石、红珊瑚等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价格也抬得过高,一些廉价的仿制品倒是销路很旺。

当年, “ 尊贵的盲流 ” 温普林在他的书中曾经写道:每当念叨谁,像有神力一样,经常就能与那人在大昭寺相遇。确实,我们就与同车入藏的那加多吉和他的母亲险些擦肩而过。 58 岁的多吉母亲换了崭新的藏装,一对长辫子挽在头顶,由于不懂汉语,她手中频繁摇动着嵌着松石和珊瑚的经筒。尽管脚上的鞋子不太合适,来自青海玉树的多吉还是围着心目中的神圣建筑转了一圈又一圈。

小心介入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的原生态文化,这是通车后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 如果想潜心修行,最好去相对人少安静的哲蚌寺、色拉寺,在大昭寺,我们的职责就是服务,就是利益众生。 ” 大昭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尼玛次仁说,这位 39 岁,精通中、英、藏三种文字的现代僧人把佛法与红尘闹市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尽管拉萨三大寺的僧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的僧人还会熬夜看世界杯,但一些老僧人还是坚持传统的修行方式,杜绝过多的 “ 外缘 ” 打扰。然而,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清净之地,即使在相对安静的哲蚌寺,僧人也是在游客的目光下集体诵经打坐。

早年来过拉萨的知识界人士会时常提起布达拉宫前的雪村,当年,泥泞、狗吠和熏烟伴随着各种摊贩是那里的特色街景,在他们看来,布达拉宫在那样的环境下才更显神秘高贵,而坐落在今天的水泥广场中,布宫则更像一个 “ 盆景 ” 。然而,更多的拉萨人还是喜欢 “ 出门鞋不脏 ” 的感觉,就像住在筒子楼里的北京居民向往四合院,而四合院里的老住户渴望搬进楼房一样,生活和审美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路数。

尽管向往舒适的生活方式,但藏族人还是很大程度地保留了他们的习俗,如在寺庙里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进,进门时避免用脚踩踏门槛,见了尊贵的客人一定要献哈达等等,这些传统习俗并没有因为手机和 “ 随身听 ” 的流行而受到打扰。

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铁路穿过的,是中国经济欠发达的两个省区,对于当地人来说,向往物质文明是极其自然的举动。涌入人口的增加给拉萨带来了兴旺的人气,也带来了内地化的影子,走在通往大昭寺的主要街道上,除了当地特有的虫草和藏红花生意以外,你很难从外表上把这条步行街同内地的街道区别开来。

火车开通,大门打开,藏民的生活质量无疑得到了提高,面对一个敞开的外部世界,酷爱藏文化的内地人一直惧怕太多的东西涌入西藏,破坏那里的文化生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拉萨已经是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火车开通后,这种进程只会提速。

一个盆景一样供人观赏的西藏只存在于文人雅士的想象之中,相对于帐篷和糌粑,很大一部分拉萨年轻人更喜欢时髦时装和可口可乐,专门在拉萨罗布林卡路一家茶吧演唱的藏族青年丹巴加措喜欢把再见说成 “ bye-bye ” ,雪顿节时,虽然他也会赶到甘丹寺去礼拜展出的大佛,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是内地青年的偶像 --周杰伦的粉丝。

在藏区,经常会听到重复的名字,而这些名字中,又常会听到 “ 达娃 ” (意为 “ 月亮 ” )。 8 月 9 日的夜晚,拉萨的月亮特别圆也特别亮,八廓街上围着一群群对着圆月祈祷的藏民。他们神情专注地向天合掌,黑暗中鸦雀无声,我们在一边摸着相机注目了良久,心里一直想去按动快门,犹豫半天,最终还是不忍心用闪光灯破坏那样安静的画面。

所有来西藏的人,大概都会存着这样观望和祝福的念头:小心介入,不去打扰。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