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窥探生死间

文/祝月容

“濒死体验”是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研究者肯耐斯·瑞恩定义的。濒死体验其实就是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吸引了各国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很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

其实,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古今中外并非个别,但这些例子过于分散,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难以帮助人们认知生死之间的“神秘”。 30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很多幸存者经历了与死神的抗争,获救后仍能忆起濒临死亡时的感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在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进行濒死体验调查,为人们开启了窥探生死之间“神秘”的认知之门。

现年65五岁的中国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於医学临床治疗。他说,濒死体验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或处於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体验”有40种类型

唐山大地震时,有一位年仅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立。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景如放电影,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单位表彰时的喜悦,这一切都在几秒钟里出现。”

另一位幸存者称,当时“似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渺无人烟,走向哪里?慌不择路时出现一个大黑洞,走进去不觉得害怕,洞里还溅起层层水花,走啊,走啊,在仿佛见到光亮时,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见到了天日”。

还有一位幸存者描述:“当时觉得自己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1987年和同事随机找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0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8例。冯教授介绍说: “81例被调查者的‘濒死体验’有:回顾一生、意识与躯体分离、失重感、身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时间停止感等多达40种类型,比此前世界上同类研究多出10种体验类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能体验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

据了解,这次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虽然只有81例,却是世界集中采集案例最多的一次研究,也为中国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濒死体验”的认识有助于人们了解生老病死的规律,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使其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同时对大灾难后获救或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有助于产生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体验”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81例研究对象中,半数以上的人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恐慌感。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约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有人还感到自己在黑暗的坑道内行进,快到了尽头,看见了光亮,感觉“光明即将来临”。

幸存者李某这样回忆:“当时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这时开始快速回顾自己的一生,但这些回忆根本不受大脑支配。有此类体会的人约占被调查者的1/4。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较低者,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

通过对国内外“濒死体验”研究的对比,冯志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是相同的。

“体验”研究造福更多人

在81例研究对象中,有47例“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据介绍,利用“濒死体验”会导致人格积极改变的机理,可为某些类似的影响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和设想。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心情平静和身体放松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体力;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因而,将“濒死体验”应用于临床,还可以帮助遇到重大身体创伤或死亡几率极高的手术的临危个体保存能量,减少消耗,转危为安。

目前,冯志颖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他说,在社会医学和精神病学临床中,将“濒死体验”变成形象的文字并给予心理治疗,可以增进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和留恋。他还想对可预期性死亡(患重大疾病、自杀)进行“濒死体验”研究,掌握更多的“濒死体验”类型,以造福更多人。

科技资讯:

永磁悬浮铁路有望大连面世

近日,中国大连永磁悬浮课题组对外披露,经过十余年的时间,磁动机技术已经研发成功,2006年内计划在大连市开始修建一条3公里长的永磁悬浮线路,这将是中国第一条永磁悬浮列车线路,最高时速可达536公里。

目前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磁悬浮技术,它们是超导电动磁悬浮、常导电磁悬浮、永磁悬浮。超导电动磁悬浮由日本研发并拥有核心技术;常导电磁悬浮由德国研发并拥有核心技术;永磁悬浮由中国大连永磁悬浮课题组自主研发,是拥有核心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的原始创新技术,是独立于德国、日本磁悬浮技术之外的磁悬浮技术。

大连永磁悬浮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李岭群说,国外磁悬浮技术存在两大瓶颈,一是系统造价非 常高,而运用了磁动机技术的永磁悬浮列车使造价比国外降低1/2。二是悬浮力比较低,国外磁悬浮列车悬浮力每延米为800公斤,大连永磁悬浮列车达到每延米4吨,大连永磁悬浮列车在总的效能资源上是国外产品的16倍。 来源:《新京报》

中国“月球探测车”研制进入沙漠试验阶段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月球探测车制导导航技术研究”,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级验收。科技人员从7月12日开始,选择与月球环境相似的甘肃与宁夏交界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漠腹地,进行月球车野外试验.

在实验现场,月球车巧妙地避开坑洞、岩石, 缓缓行进在“月球”山坡和松软的“月球”平原上。车身上的遥感器睁大了眼睛,审视着陌生的世界,把看到的景物及时告诉科技人员。还伸出长长的手臂,将采集到的标本收入囊中。来源:中新社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