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宝”的题外之“义”
文/冯建华
前不久,由国内民间收藏家组成的首个“海外淘宝团”,结束了在日本的7日之行,回到了首都北京。据组织者发布的消息,通过辗转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此次行动共“淘”回20多件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品文物。
作为历史见证,文物被视为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失去文物佐证的国家或民族,就像一部断代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上要求寻找海外流失文物的呼声此起彼伏。从国际上来看,这种呼声也不是孤立的,很多国家普遍的做法是,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
2002年10月,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下简称“文物基金”)在北京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它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民间渠道,协助政府,促成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中国。
据了解,文物基金目前的专职人员只有4个,但成立4年来,该民间团体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2003年7月5日,文物基金正式启动“国宝工程”,旨在“依据中国法律以及中国对外签署的国际公约的原则,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
2006年5月,民间收藏家首次联合展开的“海外淘宝行动”,就是文物基金“国宝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记者了解,继首站日本之后,美国、法国、英国、瑞典、挪威等国家,都有可能成为“海外淘宝行动”的下一个目标。
对于此次“海外淘宝行动”,外界一些人认为是“得人心、顺民意”之举,是一种早应该开展的行动。但是,也有一部分认为,这次所谓的“海外淘宝行动”,实际上是一次打着爱国旗号的商业行为,没多大社会意义。甚至还有少部分人认为,在国内还有很多失业人员,以及国内文化都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如果再花钱买回非法流失文物,将很可能是“旧耻加新耻”,是根本没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较为“理性”的人却认为,在国宝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政府,动用外交、法律手段才是主要途径,民间组织的力量只是象征性的,根本起不了多大实质性作用。
“海外淘宝行动”的动机是什么?民间组织在抢救海外流失文物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笔者采访了“海外淘宝行动”的参与组织者--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
问:文物基金为何要组织“海外淘宝行动”?
牛宪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国近几年正兴起一股收藏热。一些收藏家的视野开阔之后,自然而然便萌发了走出“国门”的想法。实际上,已有很大一部分收藏家的步伐早已迈出了“国门”,但大多是“单兵作战”,收效并不大。如果由民间组织把这些收藏家组织起来开展联合收购,不仅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易于双方的沟通,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依法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海外“淘宝”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组织此次“海外淘宝行动”,一方面是适应国内收藏家这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民间参与的“海外淘宝行动”,可以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从而营造一种关心海外流失文物的社会氛围。寻找非法流失文物,很大程度上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因而应该以政府为主体。在这方面,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已提供了成功的先例。但是,尽管这样,也不能忽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是民间组织先行,由其做好疏通、铺垫工作之后,再由政府“划上一个句号”。
问:“海外淘宝行动”想达到什么目的?
牛宪锋:我们组织这次“海外淘宝行动”,不在于必须“淘”回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关键在于探索建立一种海外流失文物的回购模式。海外流失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模式:回赠、回购和讨还。回赠的形式,近几年陆续多了起来,但总体数量上毕竟有限,因而,不可能成为主要形式。
讨还海外非法流失文物,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尽管联合国在国际公约中提出了“在起源地保护文化财产”的原则,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例如,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一份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当时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据我所知,中国目前还没有经过讨还回来的非法流失文物。
很多非法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几经周折已流通到市场,成为一种商品。从这方面来看,通过市场渠道回购流失文物,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的回购模式,是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的方式,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流。
问:外界对这次“海外淘宝行动”的民间性质多有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打着爱国旗号的商业行为。对此您有什么评论? 牛宪锋:我们这次行动纯粹是一次民间行为,政府没给我们任何“指示”和资助,我们只是按照规定到主管单位文化部进行了例行备案。参加这次行动的收藏家必须全部自理费用,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社团,我们只是起一个组织牵头作用。当然,为了行动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聘请了一些文物鉴定专家一同前往。
一些人怀疑我们此次行动的民间性质,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惯性思维,认为这种带有“民族感情”的活动肯定少不了政府的“影子”。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海外文物回流,是一种大趋势,我们只是顺势而为。换句话说,今天出现“海外淘宝行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文物基金不组织此次活动,其它机构肯定也会组织类似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物是一种商品,只不过与一般商品相比,它显得很特殊。应该承认,我们这次“海外淘宝行动”动用的是商业手段。但从社会效果来看,却是公益性质的,是远远用经济价值难以衡量的。
问:在你看来,民间的一次“海外淘宝行动”,为何引起了社会如此大的关注?这种反映在您们意料之中吗?
牛宪锋:应该说,我们对这种反映有所预料。因为之前我们开展的相关活动,都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要说的是,我们对于开展的活动大多是采取低调的态度处理,例如此次“海外淘宝行动”,我们只是在活动之前发了一条简短的新闻,没想到引来这么多的关注,一些媒体把我们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更多的是感情在里面,动不动把海外文物流失与民族自尊等同起来。
有一点必须强调,除了战争掠夺等非法手段,海外流失文物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正常手段传播到海外的,而且,就是现在持有非法流失文物的人,也不一定是当年非法行为的实施者。此外,文物大量“流失”在海外,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国力衰落的表现,更不能视为一种民族耻辱,相反正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例如,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唐朝(公元618-907),其文明和文化就是通过大量文物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理性客观的判断,不要搀杂过多的个人感情成分。
问:这次“海外淘宝行动”是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牛宪锋:从活动本身来说,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但是,从收藏家来说,他们还反映此次行动看到的和买到的文物不够多。有些收藏家带了很多钱,可没找到“用武之地”。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淘宝”行动是没有止境的,觉得不满足,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这也跟一些客观因素有关,例如,语言障碍导致双方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此外,国内一些收藏家缺乏策略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例如,某些收藏家一见到对方就说,把你们最好、最值钱的宝贝拿出来。你说,这样对方会怎么想?他们还愿意把真正有价值的文物拿出来吗?
我们这次“海外淘宝行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只要基础打好了,以后还会陆续开展一系列后续活动,到那时,相信成效会越来越大。目前,我们主要是想在国内外收藏家之间搭起一个平台,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为海外文物的回流创造一个更畅通的平等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