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百六十一行"
本刊记者/李敏辉
"三百六十行"这一中国人的传统说法,早已成为一个逝去的概念。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细分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一个个第"三百六十一行"涌现出来。
也许今天,我们对信用管理师等新职业,多少感觉有点晦涩,不明就里,然而若干年后,它们很可能会成为职场上十分平常的职业术语。以前的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等与计划经济紧密相联的工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无影无踪。象裱棚工、抄写工、烧水工、
掏粪工、送煤工、铅字排版工等老行当,也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一些新职业风生水起,今年刚入夏,包括体育经纪人、照明设计师、咖啡师、调香师等的14个第六批新职业发布了。
值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标准处副处长葛恒双。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一个经济体中,新职业层出不穷,这说明了什么?
葛恒双(以下简称葛):毋庸置疑,新职业的诞生和成长,不仅仅记录了职场发展的轨迹和程度,而且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
中国由传统的"统包统配"转变为了"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以前国家就业政策是"统包统配"。一个人一旦被安置就业,就等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生死合同,"从一而终"成了中国人典型的职业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职业种类的更新是很缓慢的。而现在,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个人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纯粹自身的条件,而不是家庭的出身、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如中国首富榜的变迁: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2001年刘永行及其兄弟;2002年荣智健及其家族;2003年丁磊;2004年黄光裕;2005年陈天桥。以上所列富豪中,除了荣氏家族外都是这些年白手起家、开拓进取的。这可看作是中国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这种经济的创造力也更加激发人们对新职业的探索。
记:新职业的发布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
葛:一般来说,每一个新职业从被发现,到成为成熟、独立的职业并被公之于众,大概需要经过这样五个流程。第一,建议---发现新职业:
各级各类机关、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可结合实际,向国家或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新职业建议;第二,汇总---认识新职业: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个领域的新职业建议进行登记、汇总、分类,准备进行开发;第三,论证---研究新职业: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专家分析、论证、审核新职业的重要性、独特性、规范性、技术性、稳定性等,看其是否成熟,是否适合作为独立的职业;第四,公示---审核新职业:专家审核结果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改;第五,发布---公布新职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季度对外发布成熟的新职业。
记:现在的新职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葛: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高新技术关系密切。现在,第一、二产业的社会职业以消亡变动和重组为主,第三产业正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潜力更为巨大。
中国近年来的职业变迁,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首先,职业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比如,银行职员这个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划分,更加专业化,出现了资金交易员、资金结算人员、清算人员等一些过去没有的职业。其次,职业的标准化程度提高,越来越与国际职业发展接轨。比如,我们把以前的供销员改为市场营销员;企业和公司负责人也不再笼统地称为厂长或经理,而演变出不同层级的职业,比如董事长、总经理、CEO、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
记:原来就有的职业,有没有什么和过去不同的地方?
葛:有,职业内涵变化了变化,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体现在无数个职业称呼的改变。如今,"理发员"
变成了"美发师","炊事员"改叫"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等等。从"炊事员"到"烹调师"再到
"营养配餐师",其间的变化是最明显不过的。"炊事员"的时代,人们满足于一个"饱"字;而如今,在"烹调师"
、"营养配餐师"等新称呼流行的时代,人们则追求的是好,既要吃得好还要讲究营养搭配。
记:应如何看待新职业的发展前景?
葛:许多人关注新职业时,都把眼光盯在就业前景上,甚至将其直接等同于"钱景",缺乏理性地一哄而上。然而,一些新职业,尽管发布时预测其非常有潜力,但要真正转化为现实需求还需时日。
比如,中国目前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不过几千人,而根据专家预测,国内至少需要40万名心理咨询师。但现实却是,一些获得资格证的心理咨询师至今仍坐冷板凳,咨询费标准也一降再降。原因是大多数国人对花钱进行心理咨询还不能接受,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而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另外,职业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别,不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职业需求和职业收入上的差别。
因此,对于新职业的发布,人们要理性看待。若想进入新行业,一要熟悉专业知识,二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