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消失的职业
电报员
几十年前,有个急事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拍个电报。然而,今天随着手机、网络的出现,让人们依赖已久的电报正从生活中消失,如今的电报已经演变成挂号信、传真、短信、E-mail等通讯方式。
"滴滴答",电报在相当长时间内曾经扮演最快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红火一时,而今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每个新的电报员要培训3个月,主要培训内容是背电码,每个汉字都是由四位数字的电码组成的,其中3000多个汉字要熟练背诵和应用。
电报最兴盛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品订单、银行汇兑全都用电报。那时的电报营业厅正中央有十几个电报柜台,每天昼夜不停地忙碌,每个柜台前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当时电话不普及,人们什么事情都通过电报来传达。很多人为了省钱,发电报就越简单越好,字数越少越好。当时很流行'一字电报'和'两字电报',如要通知对方到火车站接人,就是一个字'接'。那时的电报营业组曾是工作人员最多的一个班组,电报也曾是电信局的"主业"。后来,这个营业组人数越来越少,慢慢地退居到营业厅的边上;再后来,干脆就退出了营业厅,被安排在很不显著的位置。
排字工人
眼睛盯着原稿,右手飞快地从字架上拣出铅字,放入左手的托盘中,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印刷厂里最常见的场景。但是电脑照排系统的问世,让这些身怀绝技的排字工们只能改行了,一些当年的排字工人成功转型为激光照排能手。
刚刚进入印刷厂时,铅字工人都是从铸字,排字,拼版,一点一滴学起。当时用的铅字,每一个铅字块在字架上都有其固定的位置,要想熟练地排字,第一步就要把6000多个常用字的字块位置记得滚瓜烂熟。排字时,工人才能条件反射式的拿取铅字。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的照排系统,电子照排新工艺逐渐取代传统铅合金活字热排工艺,排字工这一有百年历史的职业开始淡出历史舞台。当初的排版车间演变成了今天的激光照排车间,昨天还是手拿铅字,今天就要指击键盘。过去做一块版通常要经过铸字、排字、改样、拼版、压版等繁琐的程序,而现在打字、改样、拼版一气呵成。当初30多位排字工人只能拼两三份报刊,而现在10个左右的录入员就可以轻松承担十几份刊物的编排工作。以后的人们只有到博物馆去参观铅字排版。
寻呼员
"有事您呼我"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街头最流行的一句话,BP机更是当时身份的象征。买台4000多元的汉显寻呼机,足以在大街上炫耀一番,一年数百元的服务费让当时不少普通市民望而却步。然而谁能想到,仅仅十余年,这一当年红透了半边天的业务将在今年给其短短的历史画上句号。
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寻呼机发展的速度让众多专家大跌眼镜,最高峰时曾达到74家寻呼台、324万客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贩卖BP机的通讯店,而甜美的寻呼小姐的声音更是成了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仅仅靠文字和数字联系的方式转眼就被市场所淘汰。寻呼业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寻呼员也纷纷告别工作岗位,不少人离职后去做接线员,还有一些人则转行当企业文员。
钢笔工
若干年前,人们普遍使用钢笔,好的钢笔,笔尖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师傅把钢笔小心地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拭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
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现在随着一次性签字笔的流行,使用钢笔的人几乎成了稀有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