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的娱乐
王 南
一次竞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把失败归罪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为此,他给同样竞选总统的肯尼迪提了个建议:减去20磅体重。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打趣说:“虽然宪法对此只字未提,但胖子似乎已被剥夺了竞选任何高层政治职位的权利,或许秃子也一样不能幸免,当然还有那些外表经过美容仍无法有较大改观的人。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
早在1985年,波兹曼就在他的专著《娱乐至死》一书中预言,政治竞选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好莱坞的娱乐模式。确实,2004年10月,波兹曼辞世,中国似乎不曾有媒体提到他,美国的学者也时或抱怨,对这样一位关注传媒人士之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表示失望,当时的传媒正热衷于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的戏剧性进展。不过,也好,这恰恰验证了波兹曼的理论。
无庸置疑,我们正在从以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走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读图时代”,以电视为主导的图像传媒形式和以图片为主流的阅读方式正在支配整个文化娱乐的走向。电视用直观的画面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它的便捷、快速和第一时间感传统媒介很难匹敌。在这样一个媒体聚合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闻,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获得最新消息。
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丹·吉摩尔在论述媒体变化时曾经指出,如今的传媒,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同类对同类的交流和传播(Peer to
Peer)。传统的传播是有一个中心,中心有一个新闻把关人。而新的媒体变化使“把关人”这个中心向边缘转移,边缘人慢慢变成了新闻的把关人。
如今,很多新闻并非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很多网站也不是专业媒体。在这样一个信息过量到爆炸的传媒时代,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绝非耸人听闻。《娱乐至死》的前言以两个著名的“反乌托邦”寓言开篇,一是奥维尔的《一九八四年》,一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波兹曼指出,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的丧失自由;而赫胥黎忧虑的则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因为没有人愿意再去读书,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下成为庸俗的垃圾。前者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告诫世人,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那将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
在另一本专著《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预告了另一个不幸的消息:过去,以印刷出版物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孩子要学着认字,学着阅读,才能领会成人的世界,那时的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但是如今,在电视的猛烈攻击下,阅读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电视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转变为娱乐,把新闻和广告定位在孩子的智力水平。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识字训练就能够与成人一起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两者之间不再有文化鸿沟,于是,童年便消逝了。
无论如何,娱乐和娱乐中的我们都要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是短暂还是久远,是存在童年还是童年已经消失……
《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莲花》
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这男子生命的一端,连接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而另一端,是艰难至极的徒步长旅。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莲花》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进行探询,一部百转千回的心灵史。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安妮宝贝 定价:25.00元
《蒋家门外的孩子》
祖父是蒋介石,父亲是蒋经国,而母亲章亚若却死于非命,他和孪生兄弟章孝慈驻足在蒋家门外达半个世纪之久……蒋孝严将他饶富传奇的大半生,作了一个真实、完整的陈述,这是目前能读到的最权威的版本。连战、马英九、王金平、钱复等人为其作序大力推荐。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蒋孝严 定价:29.80元
《达芬奇传》
几百年来尽管达?芬奇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却始终像谜一样难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许多生平亦不为人所知。本书为传说中“文艺复兴天才”和“全能的人”描绘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为隐私的肖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英]查尔斯·尼科尔 朱振武译 定价: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