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文科技现代的西安

--访西安市长孙清云

本刊记者 曾 平

初夏夜晚,徜徉在古城西安的钟楼鼓楼周围,满目飞檐挑负着历史,流光溢彩,映衬着现代化的群楼,斑斓的时空在这里交错。

“西安正处在陕西省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一线两带’建设的加快,为西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西安市市长孙清云告诉记者。这位已在西安工作整整8年的山东汉子说起西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十一五”时期,是西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 记者:“十一五”是西安发展的关键时期,西安主要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如何规划?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孙清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正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为西安提供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未来5年,西安的发展思路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明确一个主题,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二”就是加快两个进程,即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三”就是抓好三个建设,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四区一基地”建设;“四”就是实践“四化”理念,即树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五”就是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旅游和文化这五大主导产业;“六”就是坚持六大治市方略,即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依法治市。

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2580亿元,人均达到3600美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耗五年累计下降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可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同时,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人文之都仪象得以再现;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山水园林城市初步显现。

陕西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交通建设方面,要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移、科技条件共享、科技中介服务和创新创业融资平台;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方面,重点在飞机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刀具、先进专用设备等七大领域开发建设一批大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在软件、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电子、先进制造等领域,新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深入挖掘以周秦汉唐为主的古文化旅游内涵,开发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产品;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方面,以西安为核心,建设关中城市群,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西安都市圈,科学规划西安地铁和关中城际快速通道;在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方面,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积极支持高新区、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发展。

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市农村大致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平原沿山村、岭塬山区村四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城中村以城市化、市民化为重点,城郊村以城镇化、工业化为重点,平原沿山村以产业化、专业化为重点,岭塬山区村以生态化、特色化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安将如何发挥在陕西的龙头带动作用,扎实全面地推进此项工作?

孙清云:结合西安实际,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在“六个新”上:一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二是规划建设新村镇;三是实现乡村新生活;四是培育塑造新农民;五是培育经济新组织;六是完善治理新机制。目前,我们制定并积极实施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从现在起到2020年,分三步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为启动示范阶段。按照“全面启动、千村率先、百村示范、十面旗帜”的思路,选择基础较好的1000个行政村率先启动,第一年重点建设100个示范村,第二、三、四年各为200个,第五年为300个,力争使1000个行政村先行一步,初步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具体从三个层面来推进:一是100个示范村经过1至2年努力,面貌明显改观;二是选定的其他村,5年内达到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三是其余的行政村按照整体部署,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打好建设的各项基础。

第二步:“十二五”期间,为整体推进阶段。到2015年,争取80%的行政村即2500个以上行政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社区面貌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仍分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十一五”启动的1000个行政村要巩固成果,继续提升;二是“十二五”确定的1500个行政村进行全面建设,基本达标;三是其他行政村要在各方面为“十三五”的建设工作做好准备。

第三步:“十三五”期间,为攻坚提升阶段。对边远山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薄弱村、困难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攻坚,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十一五”、“十二五”基本达标的要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从总体上改变全市农村的面貌,使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明显改善,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5年西安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90天,比2000年增加了140天。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综合治理,力保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力争实现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11天的目标。

记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西安在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打造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部署?

孙清云: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化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近年来,西安积极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净化工程”,防治水体污染,提高污水处理率;防治大气污染,控制二次扬尘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固体污染,建立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大水大绿和湿地保护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定了关于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规划,加大山区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修复秦岭自然生态,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形成了约46万亩的城市森林。重点在城区6大板块、8条河流和10条高速公路周围营造都市森林,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努力把秦岭北麓建成生态带、景观带、旅游带。

积极落实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引乾济石”、“引湑济黑”等调水工程,加快李家河水库等新水源地建设,完成了黑河引水工程,目前它的容量是2.5亿立方米,一年的径流量是11亿立方米,每天可给西安市供水110万方,确保了城市居民用水需求。

截至目前,我们已拆除城区燃煤锅炉4913台,每年减少燃煤量10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1.2万吨;关闭整合造纸企业102家,减少造纸废水排放5800万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使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普遍达标,确保城市饮用水质安全。

实施浐灞流域生态恢复工程,加快浐灞河城市段的景观建设,通过疏浚河流、修堤打坝等方式,对污染的河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几十平方公里的自然湖泊,打造“西部第一水城”,形成2万亩的水面。与此同时,我们还逐步对西安周边8条河流进行治理,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通过拦水筑坝、植树造林,加快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严格按照“大西安”的城市框架和“古新分治”的建设理念,加强对古城及周边历史环境进行规划保护,从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到轴线对称的城市格局,从重大遗址到标志建筑,从西安城墙到历史街区,从古都风貌到民俗文化,都得到了悉心保护并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历史记忆,西安在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保护人文历史遗产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孙清云: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也是西安走向世界最核心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们加大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制定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工作规划》等政策法规,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环城西苑等一批新的人文景观,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打造西安特色的文化品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使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道路越走越宽,我们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身份定位,启动并制定和实施了西安古城(唐皇城)复兴计划。这是一个针对西安老城区(唐皇城和宫城,面积约为9.41平方公里)加上大明宫遗址区域在内拟定的长远规划,主要是根据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历史考证,准确历史遗址定位,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历史景点标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街区复原等多种方式,综合融汇、延续历史文脉,再现西安盛唐意象和古城风貌。

我们将通过行政中心外迁、降低老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办法,恢复古城街、巷、院、铺的肌理和历史人文景观体系,打造人文、生态西安,并通过地方立法加以确定,积30到50年的努力,真正使隐型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去、活起来,使之变为可视、可读、可感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使老城与新城各显风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互依托;使人们走进西安,就如同走进了中国的历史,既可以感受到以唐代为主延续至今的各个时代的文化、历史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的制度、机构网络,目的是推动新技术的产生、使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地域文化、资源秉赋、产业特色等,这些都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记者:西安市在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目前面临哪些难题?

孙清云: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

“十五”期间,西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制定并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特别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6年的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西安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仍然存在脱节现象。西安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8%,与发达国家50-70%的转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经费来自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三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全市350家科技中介机构中实力较强、业务活跃的仅占10%左右,孵化机构没有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孵化培训体系,技术市场还不够健全,技术交易不够活跃。四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到1%。五是制度与政策体系尚待完善,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实施改制的科研院所还不到30%,改革改制进度明显滞后。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