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地震的土地上
文/国 子
1976年唐山地震后,唐山市是中国第一个按规划设计建设的城市,199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站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无法想象那里曾经是地震废墟,为了纪念那场大灾难,记者从当年的照片中找到几片唐山市地震中的土地,从那里直观上看到的有当年地震废墟,也有今日的唐山市镇建设。
河北矿冶学院的图书馆
世人在唐山最容易直观看见当年地震程度的要算河北矿冶学院的图书馆遗址。那在如今的河北理工大学校园内,一圈铁栏杆围着。有1985年7月立的碑文记载了当时的图书馆。
河北矿冶学院的图书馆原是1975年动工兴建,1976年7月即将竣工时被震毁的。该楼分阅览室和书库两部分,总建筑面积4090平方米,建筑造型为“T”型。
前面是三层阅览室,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整体装配结构。西部由北向南倒塌,中间部分直落,东部仍直立着。
后面为四层书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板厚12CM。它的倒塌形式更为复杂,第一层粉碎了,楼的整体向北偏东方向位移了1米,然后座落下来,现在可看到完整结构的二、三、四层。
绕着大楼走了一圈,看到大楼倒塌的景象,想象着当年唐山地震的情景。仅仅是一瞬间,诺大的新盖图书馆被“扭曲”成如此模样。在图书馆遗址不到50米的地方,耸立着一栋崭新的大楼,那是今日的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吉祥桥与胜利桥
在吉祥路和胜利路交汇之处便是陡河上的胜利桥,桥分为紧挨着的两部分,一来一往。问过桥边路过的老人,老人兴奋地说:“没错,这里就是原来的吉祥桥,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呢。”
在老照片中,吉祥桥从中折断,掉入河中,桥上行人惊恐万分。站在现在的胜利桥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丝毫感觉不到这里是当年坍塌的吉祥桥。
唐山劳动报的老汪当年见过这个坍塌的吉祥桥。他耐心地讲起当年工程兵在这里搭建的临时用的车辙桥,这种野战时快速架设的桥为当时进出唐山的救灾车辆的通过提供了保障,同时又在旁边修筑一座桥。如今的胜利桥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90年代桥面交通拥挤,在旁边又修建如今南桥部分。
百年老厂的震变
唐山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881年,被誉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摇篮,以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和中国第一辆铁路客车--清末慈禧太后乘坐的“銮舆龙车”而闻名。1899年在唐山另择厂址重建,俗称“南厂”,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唐山机车车辆工厂。
唐山机车车辆厂现保存的遗迹是其中铸钢车间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从北向南依次为5吨转炉2座,5吨电炉2座,修理、预热钢水包工地,机车主车架片造型工地。
因厂房处于宏观震中,地震时3厢厂房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大部落地。厂房南侧的砖砌烟筒,原高35米,因受地震上下颠簸力的影响,变成套筒式结构,仅存19.1米。
水泥柱子以不同的角度折断和倾斜,它们和每一块残砖断瓦一样在灾难临头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新的属性,它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只有树木和荒草是不嫌弃废墟的,野蛮恣肆,天真烂漫。
“当时90%的厂房都倒塌了,已没有制高点可供拍摄,只能通过航拍的方式拍摄全景。”用镜头记录过唐山地震前后的摄影师常青说,“曾经那么熟悉的近百年的老厂在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从空中看着如此的场景,心里倍感沉重。”
80多岁的老人齐秀林早在解放前就已是南厂客车技术室的一名技工了。谈起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老人的表情从慈祥、和蔼转为凝重。“那时我每天坚持跑步,躲过一劫。”齐老庆幸地说。
地震后10多天,齐秀林联合工友们来到了南厂。“眼前的惨状让我们真是惊呆了,都毁了,只剩下老货车厂房没有倒塌。”
1976年后,唐山机车车辆厂搬至丰润新建。但人们仍按照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唐山老区南厂而习惯称其为“南厂”。
谈到“南厂”的变化,常青老师兴奋地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车辆厂的厂房是非常狭窄的,而且厂房里非常昏暗。现在的厂房可好了,又宽敞,又明亮,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掐指算来,中国北方车辆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在风雨中走过了127年。百年风雨,30年震变。据2005年11月,唐山机车车辆厂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正式签订的合同,2008年,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将从这里诞生,飞驰在京津城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