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茶馆听相声去

华少君 王圆

如今在北京,要是没到茶馆去听过相声,那你就不算是“时尚中人”

24岁的张小姐周末经常到天桥的茶馆去听相声。她说:“电视晚会的相声现在越来越无趣了,很多都是肤浅的搞笑或者一味的颂扬,要想听经典的传统段子,还得到茶馆里去, ”

台上青衣大褂、醒木折扇,台下清茶瓜子,笑声、起哄声此起彼伏……,几经风雨的相声艺术以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在都市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子。

张小姐说,到茶馆听相声。就是图个乐子,台上的拿你我我身边的人和事嬉笑怒骂,很很是过瘾。

都市白领青睐茶馆相声

郭德纲被称为相声界的“超男”,迅速成名后,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演出一票难求,从天桥乐茶馆的二十元到天桥剧场的大几百元票价,观众排队等票是常事,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也等不到票也是常事,而有票进场却没座位只好用小板凳亦是家常便饭 。

小天是从2004年就开始来听郭德纲相声的。他这么解释自己成为“钢丝”的原因:“我们大多是80年代后出生的,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生下来就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从来没有体验过剧场相声的魅力”。郭德钢打出“相声回归剧场”的旗号,让他们重新体验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茶馆里的气氛也是让我着迷的原因”,小天指的是在天桥乐茶馆里,每当有好的包袱一抖出来,全场一起喊着“吁--”,台上挑起了台下的情绪,又被这情绪感染,于是愈加卖力,大有“不疯魔不成活”的架势,“那当儿,你根本拦不住他们出活儿,简直是盖了!”而这正是电视相声的死穴,缺乏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据茶馆的统计,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80%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大学生和白领阶层为主。这些观众的组成,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专家级别观众,或一些“骨灰”级的“钢丝”,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指出某个演员、作品的不足,传播曲艺知识。但这一类人还属于“稀有动物”,人数不多。其二是像小天一类的“钢丝”们,他们是郭和茶馆相声的忠实拥趸,对传统相声曲艺有一定了解,算得上是“票友”。这一批观众是支持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十年来走到今天的基础。其三就是以此为时尚之人群--很多就去听过一回的人便自称“钢丝”。他们在媒体的报道下对此人感到好奇,从而引起兴趣,然后追风的一族。这一类是目前剧场里最多的观众,也是造成目前一票难求的“虚火”根源。

茶馆相声何以这般迷人 ?

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薛宝琨认为,相声这种“哏文化”、“俗文化”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高知人群,有其合理性。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在茶馆、小剧场听相声可以提供一个地方,让人们充分放松心情,不受约束地开怀大笑。

“从精神心态层面上来看,人们普遍需要追求心态的平和放松。中国许多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相声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的相声是真正的“撂地”卖艺。茶馆、杂耍园子、街头、庙会,“围坐团团密复疏,开场午正到申初。风高万丈红尘里,偏有闲人听说书。”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

随着时间的迁移,相声进茶社、入戏园,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但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的相继离去,相声曾经走向低谷,徘徊不前,有过一段黯淡无光的迷茫日子。

2005年前后,经过内容的调整,相声重新走入茶舍饭庄,并且在北京、辽宁、天津等地出现以俱乐部形式组织的定期演出。

10-20元的低廉消费,层出不穷的笑料,使得演出空前红火。北京相声演员宋德全说,成立逾一年的相声俱乐部每周都有演出,每场七八位演员,十来个段子,几乎场场爆满。“不提前一两个星期买票,想来了就进,难!”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校长王晓淳认为,大俗里必然含有大雅,俗中带雅的艺术境界应该是最高的,也是最容易被老百姓认可的。茶馆相声的魅力正在于此,精彩的语言让人在千分之一秒内就会产生反应,而且之后还拥有回想的余地。

据“骨灰级”的“钢丝”介绍,茶馆相声非常讲究程式,一个包袱要一层一层地慢慢铺,然后再慢慢地把包袱口系上,一个包袱要“做”上老半天才抖出来,笑料的频度明显比电视少很多。比如相声界有一个说法叫做“三翻四抖”,就是说包袱最后抖出来之前一定要先用三个类似的话做铺垫,到第四句才抖包袱。这样的程式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老相声演员们对此都很尊重,轻易不改。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也就是说,“逗”只占相声的四分之一,其余三样都不是以逗乐为目的的,而是单独构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老相声中有很多绕口令、学戏曲这样的段子,本身不逗乐,说白了就是演员显摆自己的口技,但在茶馆那种地方,这样的显摆却总是能博得满堂彩,因为演员越是在台上说得汗流浃背,观众也就越是会感觉钱没白花。而在电视里,这样的表演就不太能看到。

相声真的火起来了?

郭德纲在突然之间,成了相声界的草根英雄。比起其他商业演出贵得离谱的票价和铺天盖地的宣传,小本经营的德云社似乎成为了相声业里的复兴的希望。但放眼望去,郭的成功似乎有些孤单。

比如在天津茶馆相声有一个送花篮的习惯,花篮指明献给某位演员,10块钱花篮,演员能分到7块钱。因此演员们都在拼命迎合观众。在茶馆说相声的演员,在天津这个全国最好的相声市场,也仅仅只是吃饱饭而已。

再有就是相声界特别讲究拜师。过去拜师是为了学艺,现在拜师是为了获得演出机会。一个演员“活儿”再好,不拜师也别想上舞台。以前情况还好,大家各干各的。现在有了电视,竞争激烈了,不同门派之间明争暗斗的现象愈演愈烈。

怎样再度赢得观众,怎样再度赢得市场?是正在逐步成为边缘艺术的中国曲艺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民间曲艺曾经辉煌过,它们成为大众的主要娱乐形式,才得以世代相传。曲艺并非小众文化,但是近年来在影视等新文化的冲击下,逐步处于萎缩低迷的状态。事实上,相声再度赢得观众路还很长。   郭德纲组织的“德云社”挖掘的传统相声节目达600多种,而《中国相声大全》也不过记录了400多种。相声必须先要继承传统,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郭德纲说,“其实传统相声没有一天不在创新,可我们的很多演员无知,觉得传统相声很陈旧。从清末到现在,老先生们已经把中国语言中能够构成包袱、构成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现在无论多新的相声,包袱也都是旧相声里有的,只不过他们不承认。所以我们得先继承,再发展,两条腿走路。”

过去相声听众多为低层体力劳动者,现在进茶馆听相声的都变成了白领,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民间曲艺的再度复兴?郭德纲的看法是,“相声必须培养新观众。过去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有那样的观众。那时候没其他娱乐,观众也没钱。现如今娱乐形式多了,相声一定要跟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抢观众,才能生存。相声一定要与时俱进,关键是怎么与时俱进。什么叫好相声?观众打破头抢票,那才叫好相声。”   这场由郭德纲带动的相声热潮,反映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尚存。然而,正在成为边缘艺术的中国曲艺怎样再度赢得观众,再度回到老百姓中间,相声依然在路上。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