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徜徉在油画色调中
王 南
画家导演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被媒体称作影坛一道“江南小菜”的影片《理发师》终于在“美国快餐”《防火墙》的相伴下走进影院。这部陈逸飞遗作在经历了4年多的停拍、换角、重拍、病逝、遗产纠纷、版权纠纷等一系列“事件”后,终于与观众见面。
陈逸飞是一位横跨影视、杂志、服装等五大领域的文化商人,是与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亚洲画家,至今仍保持着在世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的最高记录。他在中国率先打出“视觉产业”的大旗,被称为油画拍卖的“常胜将军”。1985年,他的水乡题材的油画《桥》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油画《双桥》,则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
谈及中国艺术家的经济收入,陈逸飞肯定是名列前茅者。有人说,陈逸飞卖掉一幅油画,就可以投资一个很像样的项目。可是他生前曾说自己不会首先从商业角度考虑投资,他是怀着一种大视觉、大美术的观念对待创作。所谓“大美术”,就是通过现代手段,使视觉艺术更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他曾经说过:“我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
陈逸飞既是艺术家,也是商人,还是文化工作者,热衷于社会活动。既有艺术家的敏锐,又有着商人的气度。他成功的“财艺兼收”,具有宏观看待世界、看待艺术的眼光和勇气。在不到60年的短暂生涯中,陈逸飞不仅创作出《占领总统府》、《浔阳遗韵》等著名画作,还广泛涉足模特经纪、影视制作、服装设计、媒体等行业。美术界认为,《浔阳遗韵》、《罂粟花》等画作均拍出高价,对当代中国油画在世界艺术市场上的地位和收藏价值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执导《理发师》的初衷,陈逸飞是想完成一次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希望拍摄一部反映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具有陈逸飞风格的电影。不曾想,《理发师》从2002年开拍到2006年4月上映的4年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波。首次开机集结了姜文、葛优两大影帝,《理发师》再次开机男主角已经换成陈坤,最后连导演陈逸飞也没有看到自己这部心血之作上映。
《理发师》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日军侵占上海。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意外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逃难到江南古镇,投靠师傅的师兄宋丰年。宋丰年的女儿宋嘉仪和陆平一见钟情。然而宋丰年却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
陈逸飞生前只完成了《理发师》的五分之四,结尾部分、后期制作等由陈逸飞的好友吴思远操刀。影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时代变迁,被称之为中国版的“日瓦格医生”。
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说,“影片能够发行上映是对陈逸飞的告慰,从这一点来讲,能够上映比盈利的意义更为重大。”好在票房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堂里的陈逸飞“可以听到来自人间的喝彩”。
声色交替中的乱世佳人
陈逸飞生前虽然从事着很多工作,但是每一项工作都和“美”有关。他倾尽一生的热情去画女人,《理发师》中自然也少不了女人,片中的三个美丽女人像花一样点缀着理发师陆平单调平淡的生活,使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理发师》的上映多多少少带着一丝悲壮,媒体纷纷聚焦,众口不执一词,这确实是一部很特殊的电影,特殊之一在于,这是艺术家陈逸飞的遗作,连导演陈逸飞自己也没想到,一部电影让他画上了自己一生的句号。特殊之二在于,这部电影每一个镜头的构图、色彩都以油画的质量作为标准。导演吴思远对媒体说:“这部电影所代表的陈逸飞‘大视觉艺术’概念的完善。陈逸飞的电影具有浓郁的旧上海味道,这种美学上的造诣可以弥补他在技巧上的不足。”
《理发师》的开头部分用悠远的音乐配合着陈逸飞多幅著名油画淡入,影片结尾又剪辑了陈逸飞的两分钟短片,短片最后他对观众说:“希望你们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理发师》这样一部电影”,这令所有看过影片的观众唏嘘不已。
陈逸飞生前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在油画方面造诣最高。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第一个勇敢而又富于创业激情的艺术家,陈逸飞一直忙忙碌碌,把他在国外工作、生活所积累的审美体验传达给了内地的艺术界,同时又具有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他的油画作品传达出了中西艺术互相交融的气质。
数年前,陈逸飞导演《人约黄昏》,油画般的镜头语言在电影界一鸣惊人,可故事性却远远弱过视觉效果,于是有了“画家电影”一说。据说,拍摄《理发师》时,陈逸飞每天反复读剧本,根据故事一幕幕地画插图,这是作为画家的他拍电影最独特的方法--先画画后拍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陈氏”导演风格。《理发师》遵循了陈逸飞的唯美风格,开篇的油画十分漂亮,正片中每幅画面都精雕细琢,好像陈逸飞是在用大银幕在作油画。看过《理发师》,观众会误以为自己刚刚欣赏完一幅幅油画之后正在走出画廊,悠长的小巷、湿润的石板路、精巧的布光、荒原上的一棵树,都散发着浓浓的油画效果。
熟悉油画的人都知道,陈逸飞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陈逸飞对于绘画与电影的双重实践,使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艺术中,美术与电影的互动。在陈逸飞的油画中,观者可以感受到胶片般的质感以及影像的叙事性,而反过来,在他的电影中,更可以感受到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画家对于画面构图和色彩表现的深厚功力。
陈逸飞生前曾表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让视觉艺术走出自命高雅的画室,走出孤芳自赏的沙龙,去充分调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自己的艺术感悟、美学理念贡献给社会和公众,让生活变得更美。”从拍摄电影到设计服装,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艺术创作,陈逸飞一直致力于这样的目标,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