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社会”的海归企业

李敏辉

上海浦东的张江开发区汇聚了200多家半导体企业,是被誉为国家“工业粮食”--芯片的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半导体产业聚集区。在张江路的中芯国际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一排五颜六色的国旗,一个可以停放上百辆轿车的大停车场。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19个国家的芯片制造精英,中芯国际是世界第三大芯片制造商。

但我们要去的不是中芯国际的厂区,而是这个现代企业办的“社会”--学校、超市、宿舍区,这种一度在经济改革中大幅度消失的现象,在这里出现了新版。

车往中芯公司附近开约五分钟,一片宁静的生活小区呈现在面前,走在生活区里,常常能听到人们用英语交流,这就是中芯国际的员工生活区“中芯花园”,这里居住着来自16个国家的900多户员工家庭。

在中芯花园里,便利店、游泳池、健康中心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中芯国际自己办的“欣芯超市”,买卖正兴隆,这里的货架上,陈列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而在中芯花园里,还有中芯国际自己办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时值下午,接送孩子们的汽车,渐渐停满了中芯国际学校的门口。

在接送孩子上学的人流中,可以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其中不乏金头发、蓝眼睛的“洋娃娃”。父母们把孩子送到离厂区只有几条街远的中芯国际学校之后再去中芯国际上班。李石就是其中一员。

虽然很早就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并在美国朗讯公司担任研究员职务,过着富足而安逸的生活,李石还是一直希望能回到祖国工作,他说:“当张汝京发来邀请,希望我加盟中芯国际时,我还是犹豫了,因为我女儿正处于接受小学教育阶段,我担心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不能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他提到的张汝京,就是中芯国际总裁,原籍中国台湾,拥有美国国籍。

李石说,当时张汝京向他保证,在中芯国际学校,他的女儿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在中芯国际学校,不仅教材全部来自美国,就连教师都是从海外聘请的。那里的孩子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包括张汝京在内许多中芯国际高层的子女也都在那里学习。

中芯国际的副总裁胡女士,是一位来自紫砂壶产地--江苏宜兴、留洋回国的“海归”,她向记者表示,在中芯公司刚开始筹建的时候,张汝京提出,在工厂附近规划一个生活区,让中芯公司的员工们都住进来,让员工的孩子们就在小区的学校里就读。张汝京的这个大胆设想,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投资芯片制造,又去开发房地产、办学校,是否不务正业?建‘中芯花园’、办学校,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多出来的开销,会不会成为公司的一笔负担?”人们质疑。

“由于半导体行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大,而这个行业中人才的流动性也很大,尤其是那些从海外来的人员,如果他们的生活和子女就学问题不能解决,很难将他们留在中芯长期工作,建‘中芯花园'就是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胡女士说。

本来,在半导体制造行业,许多人都知道张汝京是建厂的高手。他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业工作期间,先后建立了10余座半导体制造工厂;而现在中芯国际旗下也已经成功运营着5家芯片工厂。不过让外界并不熟知的是,张汝京建立学校的热情远远高于建厂,除了他个人投资的26所希望小学外,早在中芯国际成立之初,张汝京就已经规划建立中芯国际学校的事情了。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开始规划他的芯片帝国的蓝图时,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还是一片荒芜。而芯片制造这个需要高科技人员密集投入的行业,哪怕是初期项目启动都需要四五千名工程师,但内地当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在成立之初,就需要从境外引进大批高科技人员。

但最让张汝京焦虑的并不是资金与人才,张汝京在芯片行业干了20多年,其个人在业界已经树立起名望。当初张汝京提出要到内地建厂后,相当一部分高层都表示愿意跟随。张汝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引进的人才的生活很好地安置下来,吸引更多人加盟中芯国际。

半导体制造行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也非常大。要想真正留住这些海外归来的高科技人员,必须要解决他们的生活以及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

中芯国际产业项目在启动阶段就从国际上吸引到11亿美元,可张汝京投资学校和房地产的计划还是引起一些投资者的质疑。

股东们有的说:我们投资的是芯片制造,为什么还要建设学校和开发房地产?这不是以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做法吗?“企业办社会”,中芯国际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这种疑问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现任中芯国际副总裁的刘越,当时是另一投资方北大青鸟的股东代表。虽然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亲眼目睹过企业办社会的种种弊端。

张汝京向股东们算了一笔账,中芯国际需要大批外藉员工,这些员工在外租住公寓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买的房子肯定比自己盖的贵,这是明摆的事实,解决了住宿问题,就不需要再向员工支付高额的住房补助。

而另一笔账就更加简单,当时中芯国际为外藉员工子弟联系的双语教学的“美国学校”,1个孩子一年的学费需要2万美元,500个孩子一年就需要高达1000万美元,而占地达26公顷的中芯花园与中芯国际学校,第一期的建设才1000万美元。换句话说,硬件的建设经费,恰恰等于500位小朋友念一年美国学校的钱。

张汝京建“中芯花园”留人才的计划,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尽管在当时,外资企业自己办学校还没有先例,但中芯学校却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特别审批。

张江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回顾说,这个中芯花园跟其他的一些加工厂的宿舍不一样,他主要的目的是稳定海外的家庭。因为在这个中国的这个行业当中,真正具有高端技术的半导体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如果他的家庭不来的话,这个员工可能只能在这里工作3个月、6个月。那他就又可能回去,回到海外去。那这对一个企业的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中心花园达到了稳定几千个海外家庭,几千个海外员工的这样一个目的。

2001年11月,中芯国际正式量产时,中芯国际学校已经开学3个月了。而中芯国际生活区的一期工程4座楼也很快竣工。

随着员工的增多,中芯国际的生活区也越来越大;由于教学质量比较高,中芯国际学校吸引了许多非中芯员工的子弟,中芯国际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中学已经有11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的学生已经占到中芯国际学校的70%。”中芯国际学校校长丰忠汉说。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上海生活区的绝大部分住房,都分期分批以成本价出售给了员工。“价格比市场上低很多,而中芯国际在房地产方面的所有投入都已经完全收回来了。”刘越说。随着中芯国际在北京工厂的建立,北京中芯国际生活区已经完工入住,幼儿园、小学也已经完工;而成都的新厂区也已经将相关生活区、学校的用地预留出来……

事实上,许多员工最初来到中芯只是找一份工作。外籍员工可能没有打算会在中国安家立业,而内地员工可能还没考虑安家在张江。但大家住进来以后,发现这里的环境虽然没有酒店公寓那么豪华,但这里是家,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有一种大院文化,许多人正是因此而留在中芯。

显然,张汝京安定大后方的战略,不仅让中芯国际在与国际强手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优势,更重要的是让中芯员工的企业文化与向心力更加紧密凝聚,而这笔宝贵的财富显然是张汝京最初投资学校与生活区时没有意料到的。

几年来,中芯的员工已经增加到了7千多,中芯花园的公寓楼还在不断扩建,张汝京也从公寓楼搬到了旁边的别墅区。中芯花园的绝大部分住房,也都分期分批以成本价出售给了员工,中芯国际在房地产方面的所有投入,完全收了回来。

采用双语教育的中芯国际学校,吸引了许多上海市民,也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读。

现在,中芯花园小区里人丁兴旺,也吸引了不少商铺前来入驻,饭店、便利店、美容美发店都来了。中芯公司自己办的芯欣超市,原来只想作为员工的福利,并没有赢利的计划,不料效益却出乎意料的好。

中芯国际公关部的缪为夷说:“不少中芯的员工卖掉了在美国、新加坡的房子,报户口时,把上海写作永久居住地,因为他们知道回来就是扎根,不准备干两年就走了。许多没有打算在中国安家的外籍员工,住进小区后,也被这里邻里之间的人情味感染,打算长久留下来。”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