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流”遇上汉语

本刊记者 张 洪

从服装到发型,从音乐到电视剧,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的文化时尚确定了许多中国人的品味,中国人称这种现象为“韩流”。与此同时,是方兴未艾的中韩之间的蓬勃商机,当年,韩国LG总部在中国破土动工的时候,一艘满载着中国大蒜的货船,也在山东的威海等待启航,它的目的地是韩国的仁川港。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交往吸引了一大批韩国人赶赴中国,学习汉语,拓展商机。

在韩国有这样一句俗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卖牙签也可以卖到十三亿个,可以赚大钱。”学汉语,去中国,是当今韩国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人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

北京的“北漂”

德国人偏爱“燕莎”、韩国人喜欢“望京”是北京人的共识。去望京采访几乎像一次异域之旅,从城铁下来,一上出租车,司机就告诉记者,望京新城西园三区、四区70%都是韩国人。那几幢楼房与其他高层居民楼没有什么异样,但下面却横亘着“永美姿”、“八道”、“全州馆”等各式韩国招牌,这些韩式料理店、服装店、跆拳道馆、棋馆、中介公司等充斥着小区,报摊上售有韩国字样的杂志报纸,就连擦肩而过的行人,嘴里也不时有韩语飘出,勿庸讳言,现在的望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韩国城。 上午10点,这里的韩国城还没有完全运营起来,顾客零零星星,超市里摆着很多中国人不熟悉的食品,三三两两的韩国人在采买一天的食物。

26岁的李真美经营一家小百货门面,来北京不到三年,这位韩国女子已经是很地道的中国通。望着橱柜中悬挂的150元一顶的太阳帽,记者打探销售行情,李真美透露,“望京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韩国人,这样的价格对中国人很高,但在韩国却是市价。虽然不可能热销,但生意还是有的。”

谈起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李真美的汉语变得格外流利,“开始是在江原大学进修了一年,暑期学校组织到中国进行语言培训,才知道北京有很多韩国人,毕业后就赶来‘扎堆’。搬了几次家,认识了一些中国人,汉语也越来越流利,甚至被北京人误以为是来自南方的中国人。后来把家搬到了望京。这里每几个月就能看到变化,新的商店不断增加,奥运会时,望京地区的路标还会加上韩文,出行就更方便了。”

来中国寻找就业机会,是目前许多韩国年轻人的选择,韩国国土小,可利用资源有限,就业机会少。与此相比,北京的消费水平比首尔等韩国大城市低得多,比较容易生存。在当地的北京百姓眼中,这些友善的韩国邻居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老外”,他们外表与中国人无异,是一群拿着韩国护照的“北漂”。这些韩国人多以家庭方式入住,不但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学习、工作。在离望京不远的花家地小区,韩国使馆开设了一所韩国国际学校,解决了不少韩国人的子女上学问题。 对于前一天刚刚下过的沙尘暴,李真美显然很不适应,“土下下来,早上出门一看,车身上像盖了一层套子,才觉出自己不是在韩国,拿相机拍下几张照片,效果有点像作旧的老照片。虽然环境上,中国和韩国还存在一些差异,但亲情却是一样。五一、春节前后,社区会把韩文的通知单发送到家里。”

过去,中国商店出售的韩国进口产品“辛拉面”是很多韩国人的生活便餐,今天,北京的燕莎、国贸一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等地都形成了很多韩餐街,闭门烹煮“辛拉面”的韩国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相对于“三千里”和“权金城”,韩国城的全洲馆并不算太有名气,老板是韩国人,说着不很流利的汉语,很是热情,和店员一起跑上跑下。这里的电视放的是韩国电台的节目,酒也都从韩国运来,住在三区的李英群是这家店的常客,这位69岁专门来给儿子“看家”的韩国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孙子学习汉语。“虽然上的是韩国学校,但他从小接触中国人,接触汉语,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李英群告诉记者,过去韩国街头有很多招牌都写有汉语,虽然现在少了,但六七十岁的韩国老人都认识一些汉字,与中国人“手谈”没有什么大问题。他来中国前,还曾经用“笔”给中国年轻人“指”过路。谈到孙子以后的前途,李英群并没有什么打算,“就是以后回到韩国,也有很多机会用到汉语。” 汉语决定前程

孔庆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曾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授课两年,回国后把他在韩国的经历成书为《匹马西风》,很是畅销。书中讲到他在授课期间,有位名叫吕承娟的韩国女生为了听他的课,每周打飞机赶到学校,让孔庆东这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深感动。而韩国人对传统,譬如对中秋节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用孔庆东的话来说,似乎已到了“假如敌人中秋节这天进攻韩国,岂不是举国乱成一团,一触即溃”的程度。 韩国20世纪70年代有英语热;80年代有日语热;目前留学中国渐成热潮,因此又兴起汉语热。在华外国留学生中,韩国学生一直高居榜首。“汉语热”在韩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有近20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

韩国留学生来中国,不仅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且还能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许多韩国企业也加紧对职员进行汉语培训,三星、大宇等韩国著名企业要求申请驻华职位者必须持有《汉语水平证书》,学习汉语会给今后的求职提供很大的帮助。

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韩国侨民约有10万人在北京,青岛有7万人,上海有5万人。大约有30万到40万韩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加上短期居住者,人数更多。

“在韩国,女子嫁人后多半相夫教子,而中国的女子却多半工作到退休。”李真美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喜欢工作,花自己挣到的钱,假期出去旅游。”

在拨通了一家中介公司的电话后,对方先用韩语说“阿宁哈萨哟”(你好),知道是中国人才说起汉语,谈起望京的房产,对方说“这里的商铺很受青睐,一旦空下来,肯定有人接位,有房地产商家专门去韩国的报纸上刊登广告,结果房产全部租售一空,火得出人意料。”

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动力缘于韩中经贸关系热。近几年双方的贸易投资关系增长超乎寻常。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等,这些发展使对汉语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

并不只是三星和LG等几家韩国大公司对中国市场感兴趣,而是所有韩国的商社都在打中国的主意。他们认为,只有认识汉字才能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圈,为市场开拓创造条件。据说在首尔的书店里,很容易看到《贤惠的父母早点把孩子送到中国去》这类的书,可见韩国人学习汉语热,主要是考虑将来的前途。韩国父母的共识是“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将会保证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