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大陆社会中的新人类
铁婴
“新人类”,原本是来自东邻日本的一个外来词,它是指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他们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衣着前卫,观念离经叛道。在中国大陆,人们较普遍地认为,从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可称为新人类,它的产生具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用部分新人类们的自我评价的话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负担,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我们在社会转型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调整、自由发挥。”
既然称为“新人类”,总会有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他们和当前社会中五花八门的时尚职业者就没啥区别之处了。据笔者直接和间接观察中所了解的现象,综述如下:
消费理念:超前消费的负债族
出生在中国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青人,都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是伴随着“麦当劳”、“可口可乐”、“碰碰车”、“随身听”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当中,一个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时代,每月各种学杂费用(兴趣爱好和课外书籍玩具)近千元,每个独生子女攻读四年大学少则4万,多则6万元,如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高消费群中比较显眼的一族,每人骑着“捷安特”、别着手机,住着租来的公寓,加上吃饭、娱乐、社交、买衣服和生活必需品,总数加起来每月1200元左右,还嫌日子过得太紧巴!
当这批1980年代初出生的人步入社会后,大多数人月收入并不多,但花起钱来从无计划和随心所欲,198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的喇叭裤、蛤蟆镜早已告别了年轻人,取而代之的是黄色的头发,黑色的嘴唇,再加上美眉、美甲、美足趾,下身露出肚脐的牛仔裤,脚蹬二寸以上高的“松糕鞋”,以及色彩斑斓的南韩和罗马帝国贵族式时装。
他们用手机发爱情短信、泡吧、蹦迪、追星,还有的年轻人利用假期出国旅游、探险,自己的钱花光了,便当伸手派向父母或爷爷奶奶要赞助。因此,也有人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除了反叛和生活上追求享受外,早就没有了理想,是迷茫的一代。”
新人类的爱情法则和社交方式
他们这一类人的爱情与常人也并无二致,今日大城市中的新人类,比较开放、宽容、自主和多元化的婚恋观已逐步显露。在这之中,有的旋律轻快,幸福甜蜜的接触,也有痛苦的永失我爱。不管怎样,他们均品尝着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但新人类都是在爱情上那种绝不勉强的人,一旦发现对方不吻合自己的要求,即使情丝一度万千,也禁不住快刀斩乱麻。其中没有传统人的悲悲切切,忧忧郁郁。有的就是挥手互道再见:“走好,祝你幸福,认识你很高兴!”
新人类已采用IT时代的方式沟通相互情感:网上爱情、荧屏相会、手机传情,这都证明在信息多元化的大都市,新人类的婚恋和择偶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
回忆1970年代初出生的女孩,当时因受台湾女作家琼瑶小说的影响,对自己的婚恋一个个充满幻想,专门从小说中寻找白马王子的残鳞碎片,然后在内心各按自己的口味进行组装,再下一道工序便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寻找中又不断地修整着自己的标准。
但在1980年代出生的女孩,对此已不屑一顾地说:“哟!都什么时候了,还那么‘老土’!”这一代女孩的爱情口号是:“专爱陌生人!”一些热衷于在网上玩爱情游戏的女孩子,连对方的年龄、职业、身份、长相均一无所知,双方还在网上还胡乱称呼:“老公”、“老婆”,但他们还认为只有那样“才够刺激”,才充满了“想象空间”。
如果你偶然有机会和一些1980年代出生的人在酒店一起相聚,末了,他们会直截了当地问你:“今天是您老来作东,还是来个AA制?”,就连1970年代出生的人也不得不佩服1980年代出生的人如此坦率。他们这代人似乎彻底放弃了老祖宗的谦让传统,并常常令1970年代出生的人感到自己已太老了,和他们有了代沟。
1980年代出生的人,一般不喜欢与比他们年纪大的人交往,把他们讥讽为“老土!”、“老皇历!”、“出土文物式的老封建!”,他们不管别人对他们的言论和举止有何看法,只看自己认为活得痛快即可。
如何看待当前城市中的第五代人
如从代际理论来划分,中国已有五代人在一起生活过,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每十年、二十年就会产生一代青年,而第五代青年则是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青春期,被社会上称为“新人类”,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
这代人是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他们自懂事起,就生活在一个自我奋斗的社会,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失去了铁饭碗的保证,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都要承受谋生就业的更大风险和压力,再没有依靠,并无需等待。于是他们敢于舍弃稳定、选择漂泊,从内陆到沿海,从国内到国外。
由于第五代人是一个新族群,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统一的豪言壮语和精神口号,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道德标准、美学趣味、价值追求、时空观念,都与前代人不同,人们不应该用旧尺度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规则。第五代人没有上辈人那么强烈的进入主流社会的欲望,他们在生活上追求时尚潮流,很想与众不同,引人注意,却不介意边缘状态。从宏观上看,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和忧国忧民,基本上尚未经历过危机和灾难。而在具体工作中,他们不怀有太强的权力欲,他们大多数人愿意成为工具型人才,愿意做一些具体的实际工作和简单的人际关系。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但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实际存在,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另类”而在各方面歧视和排斥他们,因为中国现在出现的“另类”人群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实际上也是通过影视、书报等媒体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学来的,也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国外也有这样的人群,如“嬉皮士”、“同性恋”。“新人类”并未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目前社会上对大城市中出现的“另类”人群确实有些偏见,甚至在就业上怕影响单位和企业形象而排斥他们,更多的还是来自社会上很多老年人看不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偏见比人们看不惯“蛤蟆镜”、“喇叭裤”还早的时代就存在。比如上世纪初革新派倡导剪辫子运动,当时很多人也不适应。每个社会的时尚也有它的历史文化的产生背景,其中有的会自生自灭而后有新的时尚来代替。笔者认为,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和要求应该有所区别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