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克”到“白丁”

文/王 敏

“白丁”是什么?

  8年前,张洁和大她3岁的丈夫步入婚姻的殿堂。张洁自小目睹了母亲的操劳和不易,在婚前就决定不要孩子。丈夫脾气好,工作繁忙,为了事业也都无暇顾及孩子的事。这个家庭由此迈进了“丁克一族”。

  “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意思是指夫妻都有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结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80年代起,它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透露,1979-1989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有关资料显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实的丁克拥护者。此外,丁克一族还有许多特点,他们高收入、高学历、高生活、高消费,被称作“四有(高)新人”。

  张洁是名律师,丈夫是工程师。他们做了8年的“丁克”。张洁说自己从来不用操心养孩子而节衣缩食,不用担心“代沟”问题没法沟通,不用发愁每天怎么伺候孩子,总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天堂。然而,现在,她说“我想做‘白丁’”了。

  网民中对于“丁克家庭”有几个有趣的绰号。“白丁”是指曾经把丁克当作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白丁”算什么?

  其实,像张洁这样的想法,在“丁克家庭”的比例中并不少。一位在妇产医院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产房中有不少高龄产妇,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原来不准备要孩子或犹豫不决。十多年来,不少丁克又杀了个“回马枪”。

  40岁的李婧至今仍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她的宝宝快2岁了。小家伙特别淘气,会摆弄家里所有电器的遥控器,会把小阿姨气哭,会为了买玩具讨好姥姥。李婧看着孩子,一脸怜爱。可她说差点就没人喊她“妈妈”了。 年轻时曾做过人流的经历让李婧耿耿于怀。那时工作紧张,丈夫读研究生,一家人根本无暇顾及那个小生命。身体、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使李婧此后失去了做母亲的勇气。这些年来,她和丈夫的工作调动频繁,屡屡升迁,家也从哈尔滨搬到了北京。工作稳定了,生活殷实了,可李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只要有孩子来家里玩,丈夫总是热情地招待孩子吃糖果,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丈夫爱孩子,年纪越大越上心。李婧开始经不起丈夫的软磨硬泡,母性的光辉被再一次唤起,这才有了宝宝。

  谈起现在的状态,李婧说是“白天晕晕乎乎,晚上睡眠不足。”尽管如此,一提起宝宝仍是滔滔不绝,毫不掩饰她的兴奋和骄傲。李婧疲惫的黑眼圈深陷着,但眼神里全然是母亲的镇定和骄傲。现在,这个家庭有着中国老百姓最平凡而朴素的愿望——“望子成龙”。李婧说,当觉得自己累到极点,想给孩子找一个全托的保姆时,就问自己:“难道挣的钱比自己家的孩子还重要吗?”。她说能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就尽心尽力自己带。孩子小时候,做家长的多付点爱,多付出点时间和精力,就一定有好的收成。

丁克ing:给我时间让我来做主

  除了“白丁”这个绰号,“丁克家庭”中还有“丁克ing”,意思是丁克进行时,仍然在坚持丁克方式的人;此外,还有“丁克ed”,被迫丁克,因为生理原因不得已的丁克;以及“丁狗”:一群发誓要把丁克发挥到极致状态的人,结婚双方改养小孩为养狗。他们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

  成为丁克的原因,或是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生活成本太高,以至被迫进入丁克一族;或是有些人从小生活安逸,心理年龄过小,不能承受传统的生活方式,主动加入了“丁克”;另有一种高收入人群,他们追求高品质或另类的生活,是“天生的丁克”。

  丁克,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其实,如果主动选择作了丁克,来自于父母劝说、亲友提醒等的外因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丁”与“非丁”,或是“丁”到哪里的状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 “春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你还等什么?”朋友发来的一条“俏”信息让文文忍俊不禁。

  34岁的文文为人热情,喜欢旅游,她讲的最多的就是去各地的旅游见闻。文文丈夫大她两岁,开一个软件公司。在接受采访过程时,文文不时地手舞足蹈,一旁的老公只是看着笑笑,很少插话。

  15年前,做幼儿教师的文文开始了与孩子打交道。她发现了乖巧的小孩只是在老师面前做出的样子,父母看到的永远是孩子最烦心的一面。 回到婆婆家,看到嫂子生了小侄子,生活的狼狈不堪随处可见。孩子尿了,得不停换尿布,孩子哭了,得抱着哄着,孩子吃剩下的东西,像一团浆糊,嫂子就直接吃下了。嫂子无时无刻不在操心,人也看着憔悴了很多。文文回想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舒服劲,真是庆幸自己。

  文文用“相依为命”来描述自己的家庭。平时,两个人逛街、打球,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两人酷爱旅游。有一年,去了香港、上海、浙江、内蒙古四个地方。

  文文喜欢布置自己的家。丈夫回家,不经意地,就看到家里多了一幅画,冰箱上多了一件手工艺品,一次出差回来,卧室的一面墙竟然被涂成淡紫色,还散着新刷的油漆味。文文说能享受生活的时候就一起珍惜,等将来老了,就一起去养老院。 文文不在乎来自身边的种种议论。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有了小孩,文文就觉得和他们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连玩的朋友都快没有了。老公也整日忙碌,钱赚得越多,文文觉得越不踏实。她想,有了小孩,两个人的感情就会更融洽,家庭就会更巩固。

  要不要孩子已经被提上日程。文文有些犹豫,有些苦恼。她说“今年3月份到5月份,将是我下定决心要不要孩子的时候。”她说,如果要,就要一个女孩。在这个生命来临之前,她还要计划做一次两人长途的旅行。

“白丁”是要承担责任的

  在采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所有“丁克”以及“非丁”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以孩子为重心,是否愿意承担一份沉重的家庭责任。而“丁克”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成熟,愿意承担责任。

  28岁的小林是位大学老师,结婚5年之后,她觉得养孩子面临着巨大的未知性和不可预测性,害怕家庭承担不起责任,就决定不要孩子,而大她5岁的丈夫也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小林很冷静,很理性。她说“我们做决定是否要孩子是很容易的,但孩子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我们绝不会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上。”。 一次聚会上,一对中年丁克夫妇善意地提醒小林,还是生一个吧。不要等到以后不能生的时候后悔。这让年轻的小林大吃一惊,原来看似幸福的“丁克”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感慨。小林也在决定自己家庭的下一步,究竟是攻读博士还是生个宝宝?

  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困扰小林很久。终于有了一个答案,小林决定先一心生完孩子,再专心读博士。小林说明年是猪年,她想生个“金猪”。尽管只是一个想法,但养孩子,从身体、心理及各个环节都是一个考验人的过程。小林说不管有多难,不管有多烦,她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丁克”并不是“丁克们”的选择,而是为了什么利益或心理,对生孩子的事一拖再拖或一再犹豫,错过了时机造成的。说穿了,“丁克”也是一种“套牢”。套得越深越无法解脱了。这就是丁克的困境。

  赶上末班车的“白丁”们也并不轻松。他们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甚至比一般的父母更为费神。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但一个采访对象的话和才的耐人寻味:“坚持丁克的人是真正需要勇气的。”

Dirección : 24, calle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 China
Fax : 86-10-68328338
Sitio Web : http://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hoy@chinatoday.com.cn
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 China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