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接计算机
李敏辉
门外,滚滚红尘涌动着顶级繁华;
门内,一卷《论语》,半杯清茶,偷得浮生半日闲。
此种情境,在商业化的时世,能有多少人出入这门里门外而游刃自如?
别的人不知道,至少谭少龙(化名)的生活和工作是正朝着这个目标方向努力前进。
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主每日被下属的请示、汇报而困扰时,谭少龙正舒舒服服地坐办公室里晒着太阳,喝着正宗福建铁观音,坐在大幅的唐吴道子绘孔子画像的摹品前,和记者侃侃而谈中国儒家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站在窗前,可以望见岳麓书院的门匾。
“我在湖南大学上的学,现在又在湖大附近办公司。湖大的前身岳麓书院,从北宋创办到现在,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一直是儒学重镇,儒学,是中国式的智慧。”
大半个上午,他没接一个电话。而下午,他一个人上了岳麓山,在林中静坐看那百看不厌的《论语》;也就是这个下午,他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新软件刚签订了百万元的订单。
这个老板是不是当得过于轻松?
“这就是我提倡的简单经营、快乐管理。”谭少龙说,他的经营理念是“听圣人的话”。
在这个湿冷的冬天,阳光透过窗外大片地倾泻过来,明晃晃地铺满谭少龙不算奢华的办公室。
就着阳光,谭少龙最喜欢和三五知己边神聊边泡功夫茶。茶泡好后,他会打开IBM笔记本电脑,电脑桌面设置成了一幅《论语》线装书的影印本图案,对记者说:“茶是上好的正宗福建铁观音,书是最好的圣人教诲,计算机软件是最有前途的行业之一。”
茶的确是好茶,端起紫砂茶杯上,茶汤尚未入口,两颊似已生香。
谭少龙说,其实,繁华和宁静、暄器和淡泊、劳苦和轻松,作为同一事物“和合”的两面,皆由心境而定,俱是可以得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是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在谭少龙的眼里,宽容和爱,这就是中国“和”文化的精髓,“仁者爱人,爱人的人才会懂得去享受生活。在这一点上,和文化与儒家思想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文化精神去解决问题,以营造一个宽容、和谐、诚信的社会氛围。
所以,能否晒太阳,以什么样的姿态晒太阳,实际上,就暗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工作的逻辑。在目前略嫌躁动的商业氛围下, “和”文化更能有助于一种儒商文化的营造。
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谭少龙把一本七年前在旧书摊淘得的线装《论语》视若珍宝,书页翻得起了毛边;经常对朋友建议要看一点《论语》,别人表示不屑时,他会说对方“太没深度了”。
软件是一个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需要时时充电的行业,谭少龙成天读的却是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以此来管理企业和教育员工。
“很多人认为儒学过时了,其实不是这样,它是发展现代企业的精神源泉。”
“《论语》可为工商之本”,谭少龙引用的,是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即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涩泽荣一的话,涩泽荣一认为《论语》是“工商之本”,并一直将《论语》奉为“商业圣经”。
作为一名管理学学者、成功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曾创办或管理过500多家大企业,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等等。其专著《<论语>加算盘》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论语》讲究忠、孝、仁、义,算盘则言商求利,二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做到“见利思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群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也是后来所谓的“巴黎宣言”的一部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把东方哲学的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的可能。
和记者聊到这,谭少龙说:“商业决策的伦理价值取向,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企业管理的目标当然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此过程中经常存在着是否合乎道义的商业伦理问题。儒家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作为指导原则。”
“在这里呆久了,有感情了,所感所悟也都成了岳麓书院这庭院的一部分。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夏天还是冬天,也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阴天还是雪天,它都静候在那里,没有狂躁,没有世俗,没有颓丧,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你身上的红尘已被完全洗掉了。”
谭少龙坦承,每天的工作很少有十分紧张忙碌的时候。
“要管那么多干什么?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公司内部管理已自成体系,每个板块都已责任到人,所以一般的事情就可以放手让下属去操纵。”他说,简单管理的核心实际上印证了《论语》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用整体的协调抵消局部的冲突,这样,整个公司就能和谐发展。
所以,在企业内部,越简单就越容易融和,越复杂管理成本也就越高。墨菲定律说,把事情弄复杂得很简单,把事情弄简单却很复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谭少龙倡行“简单管理”的理念,简单管理就是提倡一种集约、清晰、动态的处事方式,追求的是高效、迅捷、超脱,更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客观的心态。
“中国企业要有中国的智慧和文化感悟。和,一个平实的中国字,蓄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 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他体验到了“和衷共济”的境界;作为一个商人,他追求着“和气生财”。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标签,但竞争并不等于你死我活,并不意味着就是“零和”游戏,它完全可以创造出多赢、共和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中,需要提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谅体让、和衷共济、友爱互助的和合精神。”谭少龙以自身的体验认为,“和合”文化正是目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所要弘扬的。
一句话,什么时候真正做到了“和”,你就能感到快乐。“中国以前的企业伦理有一种误区,认为做企业就必须沉重,老板不沉重就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使得企业经营的快乐变成了样非常奢侈的东西,所以中国大多数老板都觉得做企业很累。”谭少龙说,他在企业里就贯输着快乐经营的理念,“我公司的员工都是我的朋友。”
“近几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兴起了中国式管理热潮。”谭少龙公司的总工程师吴先生坦言:“我认为最起码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式管理。”他认为中国企业文化自觉观念的形成晚于西方企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产生较具影响力的企业管理理念。这是中国企业界需要反省的问题。
吴工认为,西方管理理论以“人性本恶”为理论依据,认为人是自私逐利的“经济人”,所以要使用一系列权威、强制、监督乃至惩罚的外在控制手段;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管理理论则从“人性本善”出发,认为人是“道德人”,由此形成以道德教化、启迪良知为主的内在控制之道。
此外,西方管理方法重视权变,认为不同的任务要用不同的人才,使用绩效考核等操作性强的方法。儒家则主张唯贤是举,主张用人不在于学历和资历,较少谈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强调道德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儒家管理思想中,力服、才服、德服体现了管理者水平的三个层次,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是为最高层次。”谭少龙说。
“我不是高端人群,不过我很高兴成为一个文化人,而且我崇尚融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