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集装箱的追踪日记
李敏辉
2006年2月10日 北京首都机场海关
抹布、洗碗巾、刷子、劳动手套、手电筒、文具、布娃娃、卡通贴纸螺丝刀、汽车轮胎的汽门心。穿着一身耐克运动服、从纽约返京的孟红打开她的行李箱,露出10余种印有“MADE
OF CHINA”的小商品。海关检查人员一边看着这些,一边总拿纳闷的眼神瞅着孟红。
也难怪,别人从国外回来,行李中都带些洋货,可孟红居然在国外采购一大堆中国造的产品带回来,这些小商品在国内,不多得是吗?
站在外面的记者,也为此情景而感到有点疑问: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的朋友向记者介绍的这位在美华人,回祖国寻找“中国制造”销往美国的商机的新手,到底行不行?
在从机场驰往北京市区的出租车上,孟红把她的名片递给记者,上面印着她在美国和合伙人联合注册的贸易公司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以及她的身份--“中国全权总代理”。
2006年2月11日 河北某乡村
在去河北乡村的车上,孟红还带着那堆从国外带回来的小商品,对记者说:“看起来这些东西好象乱七糟八,其实它们都是在美国市场特别好卖的宝贝。”
“我在纽约的曼哈顿、长岛、皇后区,还有毗邻的新泽西州作了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发现中国小商品在那里的销路很大,中国制造的低成本和过关的质量是市场上攻无不克的利器,许多超市、平价商店的货架上都堆满了中国货。”
当我们步入乡村,没有看到牧童骑牛、庄稼汉荷锄耕耘的传统景象,而是听到机器的轰鸣,和钢管的喀嚓声,人们在低头拼命地干活,不少农家都成了小商品生产作坊。
虽然是早春,“车间”里虽然有大风扇对着你呼呼的吹,可是衣服依然可以拧出水来。
夫妻店、父子厂、兄弟作坊,生产相框的、刷子的、洗碗巾的、手电筒的、螺丝刀的、面巾纸的,什么都有;产品包装英文的、日文的、韩文的、西班牙文的,样样齐备。整个一个村,几乎家家是外贸工厂。
和孟红走家串户,记者不得不佩服她的韧劲儿:“我是美国纽约一家贸易公司的中国直接总采购。喏,这是我的名片、护照,你们看看我带的样品能不能做。什么,我要的货价太低、量太少?第一次合作毕竟要试一试,我们公司要货量肯定会很大,并且是长期的,货到纽约码头,我们提货时即付款怎样?这样,我们先付定金……”
2月16日 北京一家国有外贸公司
走进大门,咨询保安后,径直到办公室,看到几对青年男女在说笑,一位中年人沉静地在喝茶、看报。
孟红问中年人:“请问,我有一批货要出口美国纽约,这里可以帮我办理吗?”
中年人把报纸稍放低了一点,然后无表情地回答:“可以。”
孟红向记者看了一眼,露出喜色,她再向中年人问道,声调压低了:“我该怎样办手续简单一些?”
中年人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然后显得似乎有点不耐烦地高声说:“这有什么难的!”
然后,中年人向孟红指路:你先缴手续费,然后生产厂家把合法的工商、税务等生产手续给我们,算作我们的货物出口,我们办你的出口手续和报关。之后,我们只在货款回笼、转汇时扣除2%的费用和开单子,厂家凭单子去出口退税。
“但是,如果出了任何问题,或东西运出去没人要,我们一概不管!”中年人道。
尽管对方并不热情,孟红还是喜悦不已,她赶紧缴了手续费,办妥了和外贸公司的代理协定。
出大门后,孟红既高兴又不解地说,中国商品在全世界都卖火了,为什么居然还有外贸公司肯把宝贵的出口额度转让出来,只甘心收少量的代理费?
2月17日 北京某咖啡厅
一位请来的外贸专业人士向孟红解惑:“出口贸易,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公司,如果想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国外去卖,必须要有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对外贸易的资格,俗称进出口权。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进出口权还想出口商品到国外,就必须找一家有进出口权的公司做代理,支付给这家公司出口货物价值总额的百分之一到三的代理费,特殊商品和大额商品还可以另行议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而为了鼓励和规范外贸公司,国家给外贸公司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外贸额度,三年都连续完不成出口创汇额度的将被撤消。一些外贸公司多年陈弊、体制僵化、人浮于事,跟不上近几年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一方面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吃了亏而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又怕完不成出口创汇额度,所以干脆就选择像这样简简单单做代理。”
孟红有点激动,说出一番感言:“看来,有些事情想起来简单,但办起来难;相反,有些事情想起来挺难,办起来却简单。看来创业就是‘闯业’,就是‘闯关’,事情到底难不难办,只有闯过才知道……”
2月20日 天津某海运公司
海运公司有20尺、40尺、40尺高柜三种集装箱,每种收费都是固定的。孟红一边看着收费价格表,一边按着计算器,很细心地计算着她的货物所需空间及海运成本后,定下了约70立方米空间的一个40尺高柜,并交了作为10%的货运费,其余的货运费由船到纽约合伙人提货时补清。
然后她一一打电话给厂家:把货拉到港口的临时货仓位验货,以等待海关检查和装运上船。
“现在就差这最后一道工序了。”
4月8日 北京三里屯酒吧
今天的孟红穿着一身淡红色休闲装,神情显得轻松了许多,她端着酒杯说要“干杯”。 “二月份我再去了天津码头,亲眼看着装着我的货的那口集装箱上了远洋货轮,鸣笛出海。前几天,我在纽约的合伙人给我发来了电子邮件,说货收到了,只两天就全部脱手回款,货款已汇外贸公司。”
“我很满意,只是才一箱货,太少了。”整个链条完整无误,孟红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也不无遗憾。“刚开始搞,胆子还不够大。”
她给记者算起了生意账:扣除成本后,她这一集装箱所得不过1万7千元人民币,可如果她能快速地重复这一过程,情况会怎样?蚂蚁虽小,可抱成团,群体作业,繁衍不绝。老虎虽强,却独来独往,结果濒临灭绝。
“这趟生意给我的体会是要有‘共谋多赢、薄利快销’的心态,大家才愿意和我做生意。”孟红分析道:“我们华人做外贸生意,应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在商业文化上也要WTO,去适应商业文化的全球化。也就是不要去算计人家赚了多少,弄得自己心理不平衡;要算自己的帐,有一定赚的就要抓住时机快出货、多出货。”
“我现在是点对点,只给一个合伙人发货,由他批发,可只要做下去,就还可以招聘员工,大家一起做,和多个批发商合伙,把生意搞大,关键是守信用。”
说到这,孟红向窗外眺望了一眼,似乎看到了一扇正在向她开启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