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历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很明显,这里的“小康”指的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时,把“小康”视为“大同”的前一阶段,指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写了小康社会的景象。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高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引述古之“小康”,并不是要以此为标准来建设今天的全面小康。不管是《诗经》中的“汔可小康”,还是《礼记》中的“小康”,指的都是当时世人所期望的升平社会。古时,士大夫们眼中的小康从来就没有一个量化的物质标准,就整个社会来说,主要指开明的政治环境;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小康”是要让百姓康乐,康乐更多在于生活上享受、精神上快乐,而不仅仅物质上的充裕。其实,不同时代,“小康”在物质上的标准也在发展。 前些年,各级政府认为达到一定经济指数的标准就算小康了。2000年人均GDP达到800多美元时,中国已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在提出建设全面小康之后,又有人定出人均GDP达3千美元的指标。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除了经济之外,还包括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和谐等内容。江苏省苏州有些地区,人均GDP虽已超过了五千美金,但也不能说已经实现了小康,因为全面小康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项综合社会指标完整的体现。 眼下,各地纷纷提出“饮食小康”、“居住小康”等,从饮食、居住、生态、教育、生命、消费、平安、信用、公共服务、快乐等十个方面提出相关指数。不管怎样,人们已经习惯将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居住)作为衡量小康的重要标准,而忽视精神层面康乐的建设。相对于后者来说,近几年提出的和谐则更为偏重。 生活在全面小康社会里的每一个公民都会感到自己是主体,享受着富庶、安康,享受着尊严、享受和谐,享受着劳动、创造;生活在全面小康社会里的人们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同时,也在完善和实现着自我。 如果说,小康更容易让人想到社会单个个体的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满足,那么全面小康社会就应该是社会各个个体之间的信任、友爱、互助关系的良好发展。因此,除了物质上缩短贫富差距,自然界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之外,我们还是要借鉴古之的“小康”的涵义,我们要注重“礼仪”建设,我们要注重整个社会公民的文化修为的提升,加强社会道德风气建设。 可以说,我们已拥有的一个比20多年前殷实得多的“家底”;一个民康物阜的“家底”;一个总体上达到了现代小康水平的“家底”,但我们需要的是全民和谐安乐的社会,光有一些家底是远远不够的。通俗地讲,不是有车、有房、有教育、有保障,就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全面小康更需要的是和谐,需要全社会的信任、友爱、互助、公平,没有歧视,需要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建设和谐,让“民工”之类字眼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工人”、“清洁工”……